12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佈對《關於減少各類“進校園”活動的提案》的答覆。答覆中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視在中小學開展和落實環境保護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加強垃圾分類教育,在相關課程教材中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形式,着力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答覆全文: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060號(教育類161號)提案答覆的函

教材提案〔2020〕297號

您提出的《關於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小學教育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視在中小學開展和落實環境保護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一、加強政策指導

2015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提出“勤儉節約護家園,低碳環保生活”,要求中小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爲習慣。2017年出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爲重要的德育內容加以強調,推動實行垃圾分類。2019年,會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於在學校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工作,規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貯存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和校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貯存的管理體系。計劃到2020年底,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達到100%。

二、融入學科課程教材

道德與法治教材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處理及環境保護教育,在不同學段分別安排了相關內容,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如,二年級下冊“我們不亂扔”一課中,告訴學生要將垃圾分類整理。三年級下冊“大家的‘朋友’”一課中,介紹了常見的公共設施,其中包括分類垃圾箱。四年級上冊“變廢爲寶有妙招”一課中,介紹了日常生活可見的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醫療垃圾、建築垃圾四類垃圾,在“知識窗”欄目介紹了垃圾分類的常用標誌,如可回收物、廢紙類、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紡織物、廢瓶罐,並舉例讓學生辨別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教材中還介紹了生活中其他的垃圾分類方法,如將垃圾分爲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並簡要分析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及《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手冊》,並讓學生思考,如何爲社區、家庭或者班級想出垃圾分類的小妙招。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在“活動園”欄目以討論交流的形式,介紹垃圾分類的知識,並讓學生思考除了垃圾分類,還可以爲保護地球做什麼。

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欄目,讓學生圍繞“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爲了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進行討論,並選出十項保護環境簡單易行的做法,印成“保護環境小建議十條”張貼在學校、社區等地方的佈告欄裏。

 三、發揮校園文化作用

爲增強和改進中小學垃圾分類教育的實效性,要求各地各校不斷開闢和拓展教育空間,開展以愛護環境、垃圾分類爲主題的教育活動。各地各校採取講故事、知識競賽、辯論會等形式,抓住重要節日、重大活動等契機,利用掛圖、黑板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站、圖書閱覽室等陣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垃圾分類教育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四、開設實踐活動課程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爲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考察探究活動推薦主題”在1—2年級“生活自理我能行”中要求學生“垃圾分類入箱”,在3—6年級“生活垃圾的研究”中讓學生“收集資料,瞭解國內外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有關內容,調查、瞭解身邊各種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分析針對現狀問題可採取的措施,設計家庭(學校、社區)垃圾箱和垃圾有效分類回收的方案,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加強垃圾分類教育,在相關課程教材中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形式,着力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3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