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人用這麼一句話概括了古代王朝:初夏、烈商、散周、猛秦、強漢、硬晉、急隋、盛唐、富宋、殘元、剛明、土清。

在這諸多的王朝當中,強漢、盛唐之名廣爲流傳,作爲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常常被人提起,不過多數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現的,如今在電視劇的渲染下“暴君”形象更加根深蒂固。

不過現代史學家,卻發現古代帝王身上有許多“欲加之罪”,比如帝辛(紂王)酒池肉林、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有隋煬帝。隋朝在歷史上國力強盛,它本不該就這樣滅亡,但最終歷經二世還是衰敗了。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精帝禪位給楊堅,是爲隋文帝,北周宣告覆滅,隋朝初年,戰亂頻繁,爲了恢復國力,隋文帝倡導節儉,廢除許多不必要的雜稅,又刪減酷刑,制定隋律,“以輕代重,化死爲生”。

隋文帝楊堅沿襲了北魏的均田制,減免賦稅,與萬民休養生息,隋朝巔峯時期,全國上下人口達到了870萬戶人家,比起唐朝的開元盛世人口都要多,在他統治的20多年間,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景象。

他操勞一生,也想將江山傳位給一個賢能的君主,在挑選儲君的時候,卻讓他犯了難,一般來講,按照繼承製,一般按照長子繼位,然而長子楊勇品德不修,終日飲酒作樂,他被被貶爲了庶人。

三子秦王楊俊參加了隋滅陳之戰,楊堅一開始對他很是喜愛,沒想到他好女色,爲了討好妃子們,經常會賞賜她們華麗的珠寶,一向提倡節儉的楊堅怎麼可能受的了他,楊俊也被罷免了官職。

四子蜀王楊秀不滿楊廣爭奪太子之位,結果遭到陷害,他也被貶爲了庶人,幾個兒子挑來挑去,就只剩下最後的楊廣了。

楊廣登基之後,便下詔遷都洛陽,以洛陽爲中心開鑿了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同時又修建長城,討伐遊牧民族。

由於長安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隋煬帝又派楊素等人在洛陽周邊的洛口修建糧倉……他的改革和措施,站在歷史上的角度來講,是頗有建樹的,但是對隋朝的百姓來說,就相對苦了一點。

短短几十年,隋煬帝就想要完成幾百年的功業,他太急功近利了,完全沒有考慮過隋朝能不能承受這樣的後果,這也導致隋朝國力衰微。

“苦在當代,功在千秋”這句話便是隋朝的真實寫照,隋朝首創科舉制,復興文學,恢復了被廢除了太學,讓教育得以繼續發展: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

雖說大運河的開鑿讓隋朝走向沒落,但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它爲唐朝的盛世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哪怕是今天大運河依舊還在發揮着作用。

從功績來講,隋煬帝可以比肩漢武大帝收復河西地區,但隨着國力衰微,隋煬帝也心灰意冷,自行消沉,飲酒作樂,徹底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暴君”形象。

本不該就這樣覆滅的王朝,只因爲隋煬帝過於急功近利,最終被李淵、李世民父子所取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