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賦》熱播,呂不韋和李斯已經先後出場,這兩人分別在戰國末年的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佔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呂不韋以商人身份成爲一諸侯國丞相,當初的付出得到了成千上萬的回報,然而終究還是逃不掉“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的結局。而李斯呢,原本是楚國一個小吏,學習多年後在秦國取代呂不韋,秦朝統一天下後,他成爲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丞相,然,秦始皇去世後,他的人生也差不多走到了終點,機關算盡最後也算不過趙高,在與宦官趙高的鬥爭中敗北,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受盡五種酷刑摧殘後被腰斬於咸陽,誅滅三族。

如果說呂不韋的失敗是由於商人的本性貪婪所致,那麼李斯又是因何將自己送上絕路呢?

李斯,楚國上蔡人,原本是郡縣小吏,覺得自己的不應該讓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奇後,他選擇前往齊國,跟隨荀子學習帝王術,幾年後學成。那時,山東六國勢力均不能與秦國抗衡,李斯毫不猶豫前往秦國尋找出路。一開始,他只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見到了秦始皇,勸說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得到秦始皇賞識,被任命爲長史,後來他繼續爲秦國奔走,中間雖有變故,卻憑藉《諫逐客書》繼續得到重用。

秦統一天下,他卻提議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秦始皇去世,李斯一開始祕不發喪本是爲秦國的安定籌謀,不料最後爲一己之私利,放棄原本的堅持,在關鍵時刻相信了趙高,選擇支持胡亥成爲新的皇帝。

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裏。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爲寒心。善者因禍爲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

趙高是何人,胡亥又是何人?趙高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胡亥完全是一個腦滿腸肥的二代而已,秦國終究被趙高控制,李斯也走上絕路。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對李斯的一生做出評價,認爲李斯的悲慘結局是因爲他不忠於秦朝,“

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

不過,小佛不太認同太史公的看法,小佛認爲李斯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選擇其實是本性使然。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一開始李斯就從廁所的老鼠身上明白了一個他的人生“真諦”: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他將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於環境,這就是他選擇秦國的初衷。秦始皇死後,李斯所面對的環境是:長子扶蘇不在身邊,只有胡亥在,而中車府令趙高與胡亥是一條船上。

扶蘇距離太遠,變數太多,而胡亥就在身側,他只需要稍微衡量一下哪一個“環境”更有利於自己,便很容易做出選擇。認同李斯的會覺得他思維獨特,不認同就會看透李斯做出“環境”抉擇時其實看重的只是自己能夠得到的利益,此即“利慾薰心”。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