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可謂是一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講的是乾隆年間,名臣劉墉和大貪官和珅在朝廷和民間,對各種事宜展開的一系列鬥智鬥勇的故事。情節妙趣橫生,風趣幽默,着實讓“宰相劉羅鍋”這個形象深入人心。

宰相劉羅鍋劇照

然而,“宰相劉羅鍋”這裏面一共有五個字,卻有四個字是錯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說前兩個字:“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相當於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也各不相同。秦時是相國,漢朝是丞相、大司徒,魏晉南北朝是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隋唐是尚書左右僕射,宋朝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朝是內閣大學士,到了清朝則是軍機大臣。

西漢開國宰相:相國蕭何

最容易與宰相混淆的是“丞相”這一職位。丞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長官,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總理百官。也就是說,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因爲宰相在不同的朝代對應了不同的官職。中國的最後一位丞相是明太祖時代的胡惟庸,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謀反案清洗功臣,併成功的廢除了丞相職位。日後,內閣閣臣權勢變重,內閣大學士成爲了宰相。

清朝原來和明朝一樣,以內閣大學士爲宰相。但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軍機處架空了內閣,成爲了真正的權力中心,而軍機大臣纔是宰相。劉墉雖然位至體仁閣大學士,但從沒有做過軍機大臣,所以說他是“宰相”,這其實是不對的。他的父親,著名的劉統勳,歷任三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纔是真正的宰相。乾隆朝的宰相最著名的領班軍機大臣,是阿桂和和珅。

軍機大臣和珅

再說最後兩個字,“羅鍋”。

1958年,劉墉墓被髮掘,裏面出土了劉墉的一根腿骨,居然長達75釐米,按正常的比例換算下來,劉墉的身高足有1米9。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劉墉,是一個高大挺拔的大個子,並不是一個羅鍋的小瘦子。

而且,劉墉是科舉出身,科舉考試除了才華,體貌端正也是一項重要的考察內容。劉墉憑藉父親的宰相身份,可以憑恩蔭直接以舉人身份參加會試和殿試。這兩次考試,劉墉考中了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可謂學富五車、儀表堂堂。

劉墉畫像

至於把他稱爲羅鍋,可能是因爲他個子太高了,而他對面的皇帝乾隆和嘉慶都要比他矮一頭,所以爲了照顧皇帝維護古代的禮儀,就要彎腰了。所以嘉慶皇帝戲稱他爲“劉坨子”,不過此時的劉墉也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了,有些駝背也很正常了。但絕不是說劉墉一直就是一個羅鍋。

所以說,“宰相劉羅鍋”這5個字裏面,只有劉墉的姓“劉”這個字是正確的。無論“宰相”還是“羅鍋”,都是民間出於對這位爲官清廉正直的大清官的喜愛,藝術創作出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