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漢朝的地位不但非常高,且還有三個獨特之處。

其一,強悍到底,哪怕被一分爲二。歷史上有不少大一統的王朝,都被折斷後而復生。比如周朝,分爲了東西周,。晉朝,來了個南北晉。宋朝也分南北。無不是重新建立的政權,處於劣勢,或偏安,或是小朝廷。

但漢朝卻無論西漢還是東漢,都屬於強勢王朝,人們耳熟能詳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豪言,便出自東漢時期。

因此許多人都調笑,這事都怪劉邦,當初你斬蛇起義時,爲啥把那大蛇一分爲二?造成了漢朝分裂爲東西漢了吧。

其二,獨漢以強亡!凡大一統王朝滅亡時,別管你是盛唐,還是弱宋,都是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可獨獨漢朝,東漢末年時都分出了魏、蜀、吳三國了,卻還是暴揍四方,曹操討烏丸,諸葛亮定南蠻,孫權更狠,如今的越南等地,都被孫權給囊獲了。

故而,史學界對漢朝,就給了“獨漢以強亡”的特殊標籤。把漢朝跟其他朝代區分開來。

其三,漢亡時的強音,震撼了歷史!別的王朝,滅亡了也就亡了,翻不起大浪花來,可獨獨漢朝,卻在滅亡時依舊掀起滔天巨浪。而站在風口浪尖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這時別的朝代所沒有的現象!

正因如此,劉備就成了漢朝的另類帝王,你說他是開國之君呢,還是復興之主呢?

說他是開國之君,估計劉備都會從地下跳起來拼命,因爲他這一輩子的目標,就是復興漢室!且更好玩之處在於,他跟老祖宗,漢朝的開國帝王劉邦,相似度非常高。

結果卻再次出現了一個好玩現象,對劉邦,人們張口閉口的“流氓皇帝”,對劉備,卻稱之爲“仁義之君”,爲何會這樣呢?在筆者看來,大致有兩點原因。

第一、悲劇比喜劇震撼

縱觀劉邦奪天下和坐天下,有一股很強的喜劇感。比如他最著名的這件事,明明他老爸都要被項羽烹殺了,劉邦卻還大嘴一咧表示:好啊,咱哥倆是結義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如今你要烹殺咱爸,別忘了分我一杯羹。

還有他當了皇帝后,爲了剷除異姓王,竟然跑到女婿趙王家,奪了人家的愛妾,還給他生出一子,可劉邦卻不認賬,逼得那小妾自盡後這才承認。卻把這個孩子,扔給老婆呂后撫養了。

反觀劉備,卻幾乎都處於一種濃烈的悲劇氛圍內。好容易娶了孫夫人當媳婦,綁定了吳蜀聯盟,哪料卻是一隻母老虎,劉備想進屋睡覺,都要面對夫人及其奴婢們的刀槍——這是兩口子嗎?這事氣得法正都吼:休了她!可敢嗎?最終孫夫人回江東,還差點拐走劉禪!

終於奪了西川,揍了曹操,劉備美啊——笑聲還沒落,霹靂一聲雷,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劉備被雷得外焦裏嫩,導致他臨死前,還被陸遜一通胖揍,差點亡國。

劉邦的後代漢武帝,得罪苦了太史公,因爲他把寫《史記》的司馬遷給宮刑了。劉備的兒子劉禪,則來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

兩人一對比,劉備顯然是悲劇,且還是非常震撼的悲劇。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心也是如此,自然劉備就會被加分。故而,口碑好,得了一個仁義之君的美名。劉邦可就慘了。但問題是,他可是開基大漢了,口碑上慘點,又能如何?

其二、接地氣者勝

劉邦跟劉備,誰口才好?這似乎是一個無厘頭般的問題。因此也只能從兩人最著名的話語中去分析了。

劉邦最著名的就是《大風歌》,還有他對項羽說的那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劉備最著名的是遺言: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當然,還有《三國演義》給他加的那句臺詞: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對比兩人的第一句,誰更接地氣?顯然是劉備!因爲說得非常實在。最起碼符合咱一貫的道德標準吧?且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認可。反觀劉備的大風歌,太霸氣蒼涼,高度太高!

至於第二句,一個是要喫老爸,一個是無視老婆。別說過去了,就是現在,顯然劉邦的言論更不能被接受!拋開當時的情況來言,實在有點非人類的感覺對不對?

因此,雖然劉邦也好,劉備也罷,相似度很高,如,都不喜讀書,都白手起家,都百折不撓,都很勵志等等……可劉備則更符合宣傳標準,更接地氣。自然,成了仁德之君,而劉邦則成“流氓帝王”。

但有一點,筆者卻要重點強調一下,本文對比的僅僅是劉邦和劉備的民間口碑,和探討爲何兩人相似度那麼高,卻口碑兩極分化。並非是對比兩人的歷史功績,因爲根本就沒法比,劉備如何比得過老祖宗劉邦?

因此,站在歷史角度來言,對這種現象也有一句話,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顯然,劉邦在這方面,甩了劉備好幾條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