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越来越减负,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人数越来越高,到医院心理科一看,半数以上居然是孩子。

当孩子有问题了,最揪心的就是父母,有四种思维是父母在面对孩子心理问题时最常见的!

1、不承认,觉得孩子不可能会是心理问题。

一些父母在最初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往往认为孩子是学习态度不好,不爱学习,或者是身体问题,而不会想到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因此会带孩子去做进行身体检查,当身体机能方面查不出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心理科,或者到心理咨询中心。

当拿到孩子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时候,有些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是焦虑症,或者抑郁症这样的诊断的。这可能跟父母对心理疾病不够了解有关。一些家长听到心理问题,马上想到的就是精神病,神经病等,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那种情况,所以即便有量表测试结果,有诊断,很多父母依然选择了讳疾忌医。

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中指出19-20%的孩子存在轻、重度心理问题。43.6%孩子存在考试焦虑,39,7%的孩子有厌学倾向。24.2%的初三学生可能存在轻度到中度抑郁,15.3%可能存在严重抑郁。高中更甚!

心理问题其实很普遍,这和我们感冒了很类似,并非什么不治之症,及早发现和治疗并不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什么严重影响。反倒是拖着不去面对,会让问题更严重!

2、孩子的问题和我无关,你们应该给孩子咨询,而是不是我!

父母容易出现的第二个想法往往是会把孩子当作问题的主题,认为出问题的是孩子,那么要解决问题的也应该是他,和父母是没有关系的。

没有人个一座孤岛,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链接的过程中,从最初和母体链接,到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人际关系。过去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可能用同样的模式去对待同事,朋友和孩子。同样孩子也在父母身上学习和建立链接,所以很多心理学家才会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那么孩子出了问题,自然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了!

一旦父母不想承担自己的部分原因,光想着找个机构或医院把孩子推给别人的时候,往往是父母放弃了自己为人父母的义务。父母的不作为,会导致孩子即便在机构有好转,回归家庭之后,依然会“旧病复发”。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父母更要反思自身,通过自身的改变来改变孩子。3、内疚,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有些父母属于过于反思型的父母,当孩子出了问题之后,他们很能从自身找原因,甚至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

记得十年前我做过一个案例,一个单亲妈妈,只能把年幼的女儿早早的送到幼儿园,因为她需要上班,需要生活。当孩子在初中表现出问题的时候,她愧疚自己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离婚,不应该那么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否则孩子现在也不会出现问题了。

有些心理问题确实和童年经历有关,但父母并非神仙,我们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会焦虑,会担心,也会出现错误,但这不应该是被指责的借口。

内疚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反而会因为内疚对孩子处处开绿灯,这也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恢复。

孩子生病了,并非父母所愿,反思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够了,过度陷入内疚,除了传递给孩子焦虑的情绪之外,也不会起到什么更好的作用。4、他是个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照顾。

父母面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时候,还容易出现的一个想法就是自己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别管别人如何,自己先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特殊的个体,开始谨小慎微,开始处处给孩子开绿灯。

自己有情绪,压下;,自己有抱怨,吞掉;看着孩子的行为很过分,也坚持忍住不说,直接跟自己之前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认为这样可能对孩子的问题会有帮助。

孩子的成长无法缺少规则和要求,他们还没有能力独自为自己负责,父母却因为他们生病,给了他们太多的特权,这个时候不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问题更严重。

以孩子焦虑产生的厌学为例,一旦孩子在家什么规则都没有的时候,即便他的焦虑的心理问题解决了,他也不会想要回到学校去的。

天天在家手机,游戏的玩着,被父母伺候的和大爷一样,谁愿意起早贪黑的读书和写作业呢?更何况弄不好还会被同学嘲笑,老师批评,当然是躲在心理疾病的帽子下面,享受父母的优待更好了!

所以,即便孩子的诊断结果是焦虑症,抑郁症,他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就像我们感冒了,我们就不上班不养家了吗?孩子也是如此。

规范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反而更有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