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有話說:

"我非常理解你,因爲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這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常說或常聽到的一句話,相信說這句話的人是懷着一顆非常真誠的心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和對對方的關心。但是,相同的經歷真的能使人感同身受嗎?今天分享的這篇關於"體驗相似性"和"共情準確性"關係的文章,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誰不想成爲一個能夠看穿人心的人呢?當人們遭遇痛苦時,也都希望獲得一位能理解自己的人陪伴。對他人的想法、情緒的準確理解能力就是共情準確性(empathicaccuracy),它通常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目標人物有沒有準確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情緒,感知者對誘發目標人物情緒的線索是否瞭解等等。

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個憂傷的人,但他卻在掩飾自己的情緒,或者我們對他近期所發生的事件一無所知,那麼我們顯然無法準確地理解他此刻的真實情緒。相反,如果他準確地表達着自己的憂傷情緒,我們就會更容易準確地理解了;另外,當我們瞭解他的生活,甚至也有過類似或相同的經歷時,是不是會更容易理解他呢?

研究者考察了感知者和目標人物情緒體驗的相似性(similarexperience)以及對目標人物情緒的感受方式(perspectivetaking),以檢驗其對個體共情準確性的影響,主要關注的是個體對目標人物負性情緒的感知。

已有研究認爲,體驗相似性(感知者體驗過和目標人物相似的情緒事件)有益於感知者理解目標人物的情緒體驗。雖然關於體驗相似性和共情準確性的直接研究很少,但間接證據表明,如果感知者對目標人物的情緒原因瞭解更多,確實能更準確地判斷其情緒體驗,因此研究者假設,體驗相似性促進感知者對目標人物情緒的共情準確性。

此外,如果感知者通過設想自己遇到同樣的情境會有什麼感受(自我聚焦,self-focus);或通過站在他人的角度,想象目標人物在當前情緒事件中的感受(他人聚焦,other-focus),也能提高對目標人物情緒理解的準確性,但是前者容易使個體自身也產生消極的想法和痛苦的感受,後者則不會誘發個體自身的痛苦。

而且根據錨定調適理論(AnchoringandAdjustmentModel,Epleyetal.,2004),後者比前者更少受到自我中心認知偏差的影響,可能更有益於準確理解目標人的情緒。因此,研究者假設他人聚焦的觀點採擇會促進共情準確性。而且體驗相似性和觀點採擇也可能交互影響共情準確性。

研究者共做了四個實驗,被試都是美國人,平均年齡37歲左右。在實驗一中,將被試分配到不同觀點採擇組(自我聚焦組,他人聚焦組),讓其觀看四個2-3分鐘的消極情緒視頻(一位20歲左右的女性正在講述自己的情緒事件);接着,要求被試對視頻中人物的情緒用10個情緒詞彙進行0-6點的評分;最後,被試對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類似事件的程度做0-6點的評分(這被用作體驗相似性的得分)。共情準確性以被試對視頻中目標人物情緒的評分與目標人物自己的情緒評分之差的絕對值來表示,該值越大,表明共情準確性越高。

結果,實驗一併沒有驗證假設。也就是說,體驗相似性並不能促進感知者對目標人物的共情準確性,而且體驗相似性和觀點採擇交互影響共情準確性:即他人聚焦組被試的體驗相似性越高,對目標人物的共情準確性越低(圖1左圖)。這是爲什麼呢?難道體驗相似性更高的被試經歷了更高的自身消極情緒喚起,所以很難對目標人物產生共情?

圖1觀點採擇形式和體驗相似性對目標人共情準確性的交互影響(左、右圖分別爲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

研究者在實驗二中,要求一半被試看完視頻後,先評估自己的情緒,再評估目標人物的情緒;而另一半被試則相反。以驗證自我情緒凸顯是否影響了共情準確性。果然,先評估自己情緒的被試,比那些先評估目標人物情緒的被試,對目標人物的共情準確性更低(圖2);也即,被試看完目標人物的情緒視頻後,如果先關注自己的負性情緒,無論採用何種觀點採擇的方式,都不利於對目標人物情緒的準確判斷。而且實驗二依然發現,被試的體驗相似性負向預測其共情準確性,以及體驗相似性和觀點採擇交互影響共情準確性(圖1右圖)。

圖2先評估自己情緒的被試對目標人物的共情準確性更低

實驗三採用另外四個視頻材料,並增設了觀點採擇的對照組,結果依然發現,被試的體驗相似性越高,對目標人的共情準確性越低(如圖3所示)。

圖3被試的體驗相似性越高,共情準確性越低

實驗四繼續驗證了前三個實驗的結果,並發現被試觀看視頻後出現的個人憂傷(personaldistress)和共情關心(empathicconcern)在體驗相似性影響共情準確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圖4)。也就是說,如果感知者有過相似的負性經歷,可能會產生對他人的同情和關心,進而理解他人情緒,但這個效應量卻比較小,相比而言,相似的經歷更可能把感知者的注意力從他人引向自身,喚起自身經歷帶來的痛苦,這種不堪重負的感覺損耗了感知者的認知資源,進而干擾了其對他人情緒的準確理解。

圖4中介機制

本研究啓示我們,和他人有相似的情緒事件體驗,並不像預期那樣會促進對他人消極情緒的共情準確性,反而會使人們陷入自己類似經歷帶來的痛苦中,進而阻斷對他人感受的換位思考,導致不能準確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只有具備更高的共情關心能力,並能阻斷自身負性情緒的干擾,纔有可能準確感知他人的情緒。

排版:小鯨魚Bobb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