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我軍的武器裝備非常差,各類火炮的數量很少,實戰中輕重機槍往往就是大多數部隊最好的武器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已編成的八路軍最理想的步兵連編制是裝備6挺輕機槍,但由於國府當時不發槍械(後來補充了極小一部分),因此在八路軍開赴戰場時,各步兵連僅有3挺左右的輕機槍,每個營大約有3挺左右的重機槍,每個團約有輕重機槍40餘挺(當時八路軍每個團有12個步兵連)。

在隨後的戰爭中,八路軍老部隊不斷分流組建新部隊,僅有少數主力團能保持上述的裝備水準,一般的步兵團中只有10來挺機槍,裝備差者甚至僅有數挺機槍。

以1940年初八路軍武器統計概況來看,當時全軍約160到170個步兵團,合計裝備輕重機槍1590挺,平均每團裝備機槍數不及10挺。

因此當時朱老總和彭總的報告中便稱:八路軍的輕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過度,來復線已磨平,口徑已松,射擊已失效”,“自動火器(輕重機槍)平均每連不及一挺”。

而在新四軍組建時,裝備比八路軍抗戰之初的情況還要差。

我們知道,新四軍是由分佈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合編的。國府也不會給新四軍配齊武器,故而該軍編成時部隊所攜帶的均爲自帶武器,其不僅數量少,而且型號雜亂,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土製槍。

1938年初新四軍編成時,全軍共計轄4個支隊,10個團(其中1個爲手槍團),以及軍部直屬部隊。

其中第1支隊兵力2300餘人,第2支隊兵力1800餘人,第3支隊兵力2100餘人,第4支隊兵力3100餘人,軍直屬部隊兵力980餘人,全軍共計有10300餘人。

新四軍雖然是一個軍的番號,但從當時的實有人數來看只相當於1個滿編師的兵力,平均每個團的兵力更是不及1000人。

而從武器上來說,質量差是必然的,數量也嚴重不足。共計有長短槍6231支、輕重機槍57挺、炮1門。其中火炮數量過少可忽略不計,在槍械中機槍即爲最好的武器,然而僅有57挺。

若不含手槍團及軍部特務營,僅計算9個步兵團的話,平均每團只有6挺機槍可用,可以說武器裝備差到了極點。

當時中央軍精銳步兵團每個連可配備9挺輕機槍,超過新四軍初建時一個團所裝備的機槍數。而中央軍精銳步兵團的每個營屬機炮連還裝備6挺重機槍,一個團即可裝備輕機槍81挺,重機槍18挺,合計達99挺。

新四軍以一個軍,10個團的編制,所擁有的機槍數竟不及國軍精銳步兵團機槍數的60%,亦不及國軍普通步兵團所裝備的機槍數。

既然國府無意發放槍械,那麼新四軍的裝備便只能通過戰鬥來得到更新了。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一年多之後,新四軍參戰部隊的武器狀況就得到極大改善。其中新四軍老6團在蘇南地區作戰時,所裝備的機槍數之多,可堪稱是我軍在抗戰中之最了,接下來我們就談談老6團是如何裝備大量機槍的。

老6團即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由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而成,團長爲日後的開國上將葉飛。而在全面抗戰爆發時,葉飛才23歲;老6團正式編成時,葉飛也纔不過24歲。這個年紀放在今天也就是大學剛畢業,但在當年,葉飛卻已是在極端困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優秀指揮員了。

老6團編成時,全團有兵力1300餘人,下轄3個營。部隊編成後,在皖南進行了一個時期的正規化整訓,由游擊隊向正規軍進行了一個大的轉變。

經過幾個月時間的整訓後,老6團於1938年10月開至新四軍第1、2支隊先前開闢的茅山根據地參加實戰,並轉隸第1支隊。

說起茅山來,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該山位於今江蘇省常州金壇區和鎮江句容市,其中心距離南京只有約60公里,距離鎮江只有40多公里,距離常州也只有約60公里。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之後,當地即被日軍佔領,將此處劃爲新四軍的戰區,而且對戰區範圍進行嚴格限制,其實蔣介石另有深意。

不過新四軍部隊都是多年游擊戰起家的,日軍不僅未能消滅新四軍,後者反倒在茅山地區建立了根據地,這恐怕是日軍和蔣介石都沒想到的。

老6團抵達茅山地區的過程中,8天時間內就打了7仗,由此可見當時的戰鬥之頻繁,但老6團也初步獲得了對日作戰經驗。

據葉飛將軍回憶:

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不少:首先是語言不通,絕大多數的閩東戰士不會講普通話,也聽不懂蘇南話,蘇南羣衆當然聽不懂閩東話。閩東部隊在紅軍時期開展游擊戰爭的特點是依靠羣衆,羣衆工作在先,軍事行動隨後,現在語言不通,就困難重重。

其次是敵僞據點星羅棋佈,猶如梅花樁,而且鐵路、公路、河流縱橫,交通發達,消息傳遞迅速。我們從皖南到茅山的進軍路上,八天就打了七仗,地形、敵情不明,敵人行動快速,常常被動應戰。

第三是在丘陵、平原、河網地區作戰沒有經驗,沒有了深山密林,一望無際,空空曠曠,沒有任何廕庇,就像失去了依託之處,連宿營放哨都不知道哨兵該如何放。老經驗不管用了,新的一套還沒有學會。

儘管困難重重,但我軍的部隊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適應能力極強,在什麼環境下就打什麼樣的仗。在茅山地區,老6團相繼組織了白兔、高廟、寶埝、下蜀、龍潭等戰鬥,獲得了對日作戰的初步經驗,同時也鍛鍊提高了部隊與強敵作戰的能力。

當時的戰鬥很殘酷,條件也很艱苦,而老6團不僅能戰鬥,也能喫苦。

後來陳毅就表揚老6團:

回想在去年(1938年)冬天,大家不發用費,用樹葉當煙抽,用爛棉絮包腳當鞋穿,每天喫兩餐,甚至無菜喫,喫光飯……這是我良團(老6團代號)的特色,可做本軍的模範。

進入1939年後,蘇南新四軍決定向京滬鐵路以東地區挺進,當時這一決策所冒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因爲第三戰區嚴格禁止新四軍進入路東作戰,我軍一旦進入則將面臨日僞軍、頑軍及土匪武裝的多面夾擊,很可能會受到損失。因此要執行這樣的任務,必須要一支主力軍纔可勝任,而老6團就是這支主力軍。

老6團的第3營在新四軍軍部那邊,在蘇南地區的僅有1營和2營,由於國軍第三戰區嚴格禁止新四軍擴充部隊,故而老6團在茅山地區的實有兵力並不多,而挺進路東的僅有700餘人。

左起:陳毅、劉炎、劉青松、葉飛、吳焜、喬信明

爲避免遭到國府阻撓,老6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旗號東進,簡稱“江抗”,葉飛化名爲葉琛,副團長吳焜改化名吳克剛,參謀長喬信明改爲汪明,政治主任劉松青改爲劉飛。

當時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本就有這個番號,如梅光迪所部爲“江抗”第3路,因此老6團的番號便改爲了“江抗”第2路(第1路爲虛設),其中1營和2營分別改爲第1支隊和第2支隊,另外補入了陳震寰部的新6梯團爲第3支隊。

另外的“江抗”部隊還有第4路和第5路,均爲當地的遊擊武裝。

新四軍正規軍以“江抗”第2路進入路東後,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成立,總指揮梅光迪,副總指揮葉飛、何克希,參謀長喬信明,政治部主任劉飛,其中第2路爲主力(爲行文方便,下文仍稱第2路爲老6團)。

1939年5月,老6團抵達陽澄湖地區後即奔襲了梅李、 何村的日僞據點以及地方頑固勢力吳文信部,殲滅了僞軍王興、小陸星部,驅逐了僞軍趙培德部,接着又乘勝擊潰了周涇、 白茆口北新閘、沈家市等地的僞、匪武裝。

5月31日,老6團在突進黃土塘地區時與大隊日軍遭遇,這是東進以來首次與大股日軍交手。

在路東地區之前是淞滬會戰的主戰場,國軍撤退時遺棄了大量武器,因此老6團進入路東後即收集了部分機槍,增強了自身實力。

廖政國

戰鬥打響後,2營長廖政國親自操作機槍向日軍射擊,而日軍也不示弱,頻頻用擲彈筒打我軍的機槍火力點。不過老6團的幹部戰士多爲百戰之兵,硬是憑藉已經改善的武器裝備和戰鬥經驗壓過了日軍,將其擊敗。

正待老6團拓展戰果時,在部隊的側後卻槍聲大起。老6團原以爲是日軍的援軍到了,沒想到卻是戴笠在拉起來的所謂“忠義救國軍”。因此老6團雙面作戰,一面擊退了日軍,一面又打垮了“忠義救國軍”。

在路東的作戰便是如此,既要與日軍戰鬥,又要跟僞軍戰鬥,還要跟國軍戰鬥,也要提防土匪武裝,作戰形勢非常複雜。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老6團繼激戰黃土塘之後,又奇襲滸墅關,使得日軍控制的京滬鐵路一時中斷;隨後,老6團2營在廖政國的率領下還一度攻入了日軍控制的虹橋機場,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以上是老6團挺進路東作戰比較有名的戰鬥,頻頻打出勝仗後,老6團的部隊得以擴大,武器裝備也得到極大改善。

部隊東進時僅有2個營700餘人,回合了“江抗”3路後也僅有1000餘人,而幾個月後主力部隊即發展到2000餘人,加上直接和間接控制的地方武裝,總兵力達到5000餘人。

在武器裝備方面,老6團的每個步兵連均配齊了9挺輕機槍,平均每個班1營,每個步兵營還配2挺重機槍,此外“江抗”總部直接掌握2個重機槍連。由於老6團爲“江抗”部隊中唯一的主力正規軍,因此這2個連其實也可視爲是老6團的加強部隊。

除了標配的輕重機槍外,由於繳獲和民間收集的機槍數量較多,老6團額外還有相當多的輕重機槍,由炊事員等非戰鬥人員挑着走。

據葉飛將軍回憶,爲支援江南新四軍其他部隊,陳毅司令員從老6團中調出了50多挺輕重機槍。調出這些機槍後,陳毅來到老6團視察時,看到還有大量機槍,於是要求除每個營留2挺重機槍,每個連留6挺輕機槍外,其餘全部調走,這一調又是50多挺機槍。

先後調出了100多挺輕重機槍後,老6團的部隊依然可以做到每個步兵連有9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班仍然還有1挺輕機槍。

而據葉飛將軍回憶:“江抗”開始東進時,武器陳舊落後,到這時,都換上一色新的三八式、捷克式。每個班都裝備了輕機槍,每個連都有重機槍。武器缺乏的困難解決了,甚至槍還比人多。

這裏面的重點是每個連都有重機槍,不清楚是葉飛直接掌握的重機槍連以班爲單位加強給步兵連,還是步兵連中本來就編制了重機槍。

但不論如何,在調出了100多挺輕重機槍後,老6團的9個步兵連、團直屬隊以及團營直屬的重機槍連排所裝備的機槍總數仍然要在100挺以上。

需要說明的是,在有的資料中提到“江抗”支援給新四軍其他部隊的機槍總數在近200挺,其中葉飛提到的這100多挺均應出自老6團。調出如此多機槍後,老6團所餘機槍數依然還在100挺以上,因此在路東作戰時的老6團可謂是我軍在抗戰時期裝備機槍最多的團了。

吳焜

不過,老6團在路東僅作戰了幾個月時間便西撤了,主要原因倒不是日軍,而是國府的施壓和“忠義救國軍”的不斷襲擊,其中老6團副團長吳焜即是犧牲在國軍的槍口之下。

老6團西撤後,所在的“江抗”主力與新四軍在丹陽的挺進縱隊合編爲新的挺進縱隊,老6團番號變爲“挺縱”第1團。

由於武器裝備好,人員戰鬥力強,在1940年馳援半塔集戰鬥中,老6團僅用1個小時就殲滅路上遇到的日軍1個小隊、僞軍1個連;隨後又橫掃了“忠義救國軍”1000餘人,並殲滅了韓德勤獨6旅的1個營。

在作戰中,老6團經常以前衛連的10來挺機槍爲前導,猛烈的火力是獲勝的關鍵因素。而在隨後的郭村保衛戰中,老6團及其他1個多營部隊抗擊了頑軍13個團的進攻,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在隨後的戰鬥中,老6團一直是我軍中的主力部隊,隨後改編爲新四軍1師1旅1團、華野1縱1師1團、解放軍20軍58師172團,是我軍中鼎鼎有名的王牌部隊。而老6團在路東的傷病員在主力西撤後仍然堅持戰鬥,著名的沙家浜便是以該部戰鬥歷程爲原型的,後來這支部隊發展爲了20軍59師175團,也是我軍中的王牌部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