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雖然曹操和董卓看似做法相似,而且他們最終所挾天子都是漢獻帝,實則形似而神不似。除了他們二人在性格上的各種不同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外,其中最大的一個區別點關鍵在於他們二人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事方式上大有不同。

曹操與漢獻帝:先“施恩天子”收穫民心支持 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雖然說最終的方式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的做法卻是先施恩於天子獲得民心,而後才逐步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何況,曹操雖有篡位之心,但最終卻未做出篡位之實。

曹操對漢獻帝的態度是,先救了漢獻帝,而後依然扶持漢獻帝繼續做皇帝。而後,曹操做事的特點是,雖然將漢獻帝留在身邊,名爲保護王駕,但是他常常在做事的時候自做主張,根本不用請示漢獻帝的意見。

這對外造成的誤解是,曹操一直是在給漢獻帝辦事,因此對於曹操曹丞相下令傳達的事情,下面衆人基本異議不大。因爲他們會覺得曹操的意思也是漢獻帝的意思。只是覺得曹操過於強勢,但護主忠心可嘉,大家自然也沒有覺得和有必要集中起來聯手反抗曹操。反而令人覺得漢獻帝無能,整日是在靠着曹操過活。

在歷史上,曾經還上演過這麼一出。這件事發生在孫權向曹操稱臣之後,孫權曾經勸說曹操可取代漢朝自立大魏皇帝,而曹操居然將孫權給自己寫的書信展示羣臣,然後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時候,曹操手下的臣子們也藉此機會向曹操同樣勸進。但是,此時的曹操依然表示出不願廢漢獻帝而自立的情節。他居然說出了這麼一句:

“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

其實意思已是十分明瞭,此說法即表了自己對漢室的忠心,但也不絕對否定自己就一定不會取而代之,只要漢室不對他做出過分的事的話。

此舉足見曹操有着過人智慧的高明之處。既能洞察天下人心,還能給自己留足十分後路。兩頭都落好,兩頭都不得罪,但都沒有人能將他奈何,而且實際生殺大權一人獨攬。

董卓與漢獻帝:先“戮舊帝”後“挾新帝” 倒行逆施人神共憤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董卓是如何處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的。

話說董卓進京以後的做法是隻逞武力而不用智慧,他在京城做下那些燒殺劫掠的事情暫且不說,僅在對處理皇帝的態度上,頃刻間就引起朝野上下,人神共憤,最後羣起而欲剿滅之。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董卓的進京原本是大將軍何進私下請來幫助誅滅“宦官集團”專權的十常侍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董卓剛入京非但沒有履行護駕的義務,反而在執掌朝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漢少帝廢爲弘農王,而後改立其弟陳留王爲漢獻帝,而後又派人將弘農王母子毒害。之後,董卓自稱爲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攝政。

而此時,董卓看似和曹操一樣,最終的目的都是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董卓洙殺舊帝的暴行令朝野上下人神憤慨,人人皆欲將其除之而後快。畢竟,這時候,忠於漢室的肱骨之臣還有大把,董卓這麼做顯然是將自己陷入衆矢之地。

當然,這時候的曹操也是因此離董卓而去,最後逃到陳留:

“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最後,董卓遭司徒王允以義女貂蟬爲誘餌巧設“反間計”,挑撥董卓與義子呂布之間的關係,而令呂布殺死董卓。

後於初平三年(192年),驕橫不可一世的董卓終爲呂布所斬殺。

曹操與董卓:技出同源果不同 最大懸殊在“善用其心”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上,董卓看起來似乎也是和曹操做了同樣的事,而且挾持的皇帝都是漢獻帝,但結局曹操成功董卓失敗,卻是在所難免,原因在於,因爲曹操“挾天子”先施恩後挾,先得人心後順理成章令成其所願,而董卓則倒行逆施,先戮舊主後挾新主,大逆不道大失人心迫其所願,自然難以滿願,最終終被衆人所設“美人計”而剿滅。

結語:

曹操與董卓,從他們二人對待漢獻帝的方式來看,兩人都堪稱“奸黨”,表面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卻可以成爲“一代奸雄”,董卓充其量只能稱爲“亂黨專政”,這樣的歷史刻畫,嚴格與他們二人個人智慧是分不開的,曹操善察人心善於謀略,而董卓只盲從武力,一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軍事家,一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莽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