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是曹魏徵南將軍夏侯尚的兒子。

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兒,年齡應該和曹丕相仿。曹丕生於公元187年,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大體上都可以算是同一輩人。所以,夏侯尚從小就和曹丕交往比較多,關係也比較好,比較得曹丕的信任。

曹操平定冀州的時候,夏侯尚就已從軍出征,爲軍司馬。曹丕被確立爲世子後,又成爲曹丕所擔任的五官中郎將的文學掾屬。曹操封魏公,魏國建立,夏侯尚擔任黃門侍郎。建立代郡胡族叛亂,曹操派其子曹彰率軍討伐,夏侯尚也隨軍出征,擔任參軍。

從夏侯尚早期的經歷看,他和曹真、曹休一樣,顯然是被曹操當作後備的接班梯隊進行培養的,是爲曹丕培養的親信骨幹力量。

曹操死在洛陽,夏侯尚持節護喪回到鄴城,就因爲這個功勞被封爲平陵亭侯,拜散騎常侍,也就是皇帝身邊的高級侍從官。而曹操的靈柩回到鄴城,舉辦喪事時,負責主管喪事的就是司馬懿,也是曹丕當時比較信任的人。

不久後,夏侯尚又升爲中領軍。按照曹魏制度,中領軍是宮廷禁衛軍統帥。這表明曹丕對夏侯尚的信任是很不一般的。曹丕代漢成爲皇帝后,又進封平陵鄉侯,升任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

夏侯尚上任荊州刺史時,劉備正率大軍伐吳,別軍出上庸,以監視曹魏的軍事行動,防止曹魏從背後偷襲。之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退回白帝城,黃權所率蜀漢軍隊的歸路被切斷,被迫向曹魏投降。夏侯尚乘機進軍,奪取了蜀漢的三郡九縣,又被升遷爲徵南大將軍,也就是在徵南將軍上加了個大字。

夏侯尚算曹氏的外圍宗親,其正室夫人是曹真的姐姐,女兒夏侯徽又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尚。曹真是曹丕非常信任的高級將領,也是他留給曹叡的輔政大臣之一,司馬懿又是曹丕非常信任的人,也是留下給曹叡輔政的四大臣之一。夏侯尚娶曹真的姐姐,女兒又嫁給司馬懿的兒子,這就是一個圍繞在曹丕身邊的親信集團之間的通婚,以此來加強幾個家族之間的聯繫,結爲利益同盟,榮辱與共。

不過,夏侯尚死的早,曹丕還沒去世,他就去世了。曹丕特意下詔褒獎了他,並追贈徵南大將軍、昌陵侯印綬。詔書說明了曹丕對他的評價,可謂對他一生的總體概括:“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雲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爲腹心,出當爪牙。智略深敏,謀謨過人,不幸早殞,命也奈何!贈徵南大將軍、昌陵侯印綬。”

因爲這個關係,夏侯玄的出身就是非常典型的曹魏官二代。夏侯玄出生於公元209年,夏侯尚死於公元226年,也就是說,夏侯尚死的時候,夏侯玄才只有18歲,就嗣爵成爲昌陵侯。

出身顯貴,少小知名,所以夏侯玄是曹魏官二代世家子弟中的名士領袖,雖然名義上他和諸葛誕、司馬師並稱,是公認的名士領袖。但真正稱得上名士領袖,受人尊敬的,仍然是夏侯玄。小小年紀就嗣爵爲侯,又被拜爲散騎黃門侍郎,是皇帝的親近侍從高官,所以夏侯玄和人交往不光要看才學、人品,還要看出身門第。要加入他的朋友圈,是不容易的。

比如鍾會,也是曹魏著名的功臣官二代,也是少年成名,受到司馬懿的賞識。鍾會一直希望能和夏侯玄結交,但夏侯玄看不上鍾會的人品,不和鍾會來往。

魏明帝曹叡的皇后毛氏出身普通士族,不是一等士族,她弟弟毛曾因爲她的緣故,一下子就躋身高級權貴。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夏侯玄和毛曾並坐,夏侯玄就深以爲恥,覺得不該和這種人爲伍。毛氏深得魏明帝寵愛,魏明帝因此懷恨在心,報復夏侯玄,將他貶官爲羽林監。

魏明帝死後,曹真的兒子曹爽受遺詔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但很快曹爽就迫使司馬懿靠邊站,由他獨攬大權。曹爽獨攬大權後,大批起用了曾在浮華案中受到打擊的何晏、丁謐等人,任爲腹心。夏侯玄是曹爽的姑姑的兒子,和他是表兄弟,又早早出名,所以受到曹爽的重用,很快就擔任了散騎常侍、中護軍。

中護軍主管將官選拔,權力很大,位置也很重要。在夏侯玄之前擔任中護軍的是蔣濟,蔣濟和司馬懿資歷相近,在曹丕時期也曾經隨軍出征過,曹叡時期擔任散騎常侍,護軍將軍,也就是中護軍。但蔣濟爲人貪財受賄,賣官鬻爵,所以名聲不太好。

曹真爲了給這個重要位置安插自己人,就讓蔣濟改任領軍將軍,由夏侯玄擔任中護軍。夏侯玄一直以知人著稱,在中護軍任上進行了一些制度改革,選拔出了很多人才,後來都牧州典郡,設立的制度一直沿用到西晉初期。

曹真死後,曹魏在西線抵禦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統帥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一直把雍涼視爲自己的勢力範圍。爲了進行利益交換,同時給司馬懿的勢力範圍摻沙子,曹爽讓夏侯玄出任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而夏侯玄原來的中護軍職位則讓給了司馬師。這顯然是一次利益交換,也正是這次利益交換,讓曹爽在後來的高平陵之變中處於不利局面。

但夏侯玄的軍事才能顯然很一般,遠不如其知人論世的政治才能。曹爽讓夏侯玄擔任徵西將軍後,一方面爲了建立功業樹立威信,一方面也是爲了通過軍事行動整頓雍涼軍隊,主動發起了進攻蜀漢的駱谷之役。蜀漢軍隊列險據守,魏軍被困於秦嶺之中進退不能,後勤困難,後來被迫退兵,又被蜀軍追擊,損失不小。

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決策錯誤,導致曹氏主要政治勢力全軍覆沒,夏侯玄並未做出任何反抗行動。司馬懿在徵夏侯玄入朝擔任大鴻臚時,其實是準備夏侯玄一旦起兵反抗,要通過軍事行動來鎮壓的。但夏侯玄卻沒有做任何反抗,就順從的回到了朝廷,擔任名義上職位很高實際上沒有政治、軍事權力的大鴻臚。而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則被迫逃往蜀漢。

曹氏宗親一直受到比較嚴厲的防範,形同禁錮,是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實力的,掌握着軍事實力的都是曹氏的外圍宗親,也就是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玄這樣和曹魏帝系血緣疏遠,不會危及皇位的人。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曹氏集團中聲望最高的也就只有夏侯玄了。

司馬懿在世時,並未對夏侯玄動手。很顯然是因爲,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如果夏侯玄要反抗,當然應該在關中擁兵反抗,回到朝廷之後,洛陽都在司馬氏勢力掌控之中,就算是有心反抗,也鬧不出多大動靜,司馬懿是有把握控制他們的。

但夏侯玄對此的理解是,司馬懿和夏侯尚算是故交,也就把夏侯玄當作通家少年,沒有起疑心。這顯然說明夏侯玄在政治鬥爭上非常缺乏經驗,很幼稚,連最基本的政治形勢都沒有認識清楚。但他對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當權,他必死無疑的結局倒是認識很清楚。

後來張緝、李豐想發動政變,誅殺司馬師,以夏侯玄爲大將軍輔政。事情敗露後,被司馬師先下手爲強,涉及的人全部被誅殺,並夷三族,其餘親屬也被流放到樂浪郡。陳壽記載稱,司馬昭聽到夏侯玄要被殺的消息後,曾找到司馬師,“涕泣請之”,但司馬師沒有同意,並舉了司空趙儼的葬禮上,夏侯玄晚到,所有人都起身相迎爲例。不過,裴松之進行了反駁,認爲夏侯玄當時在關中,不可能參加趙儼的葬禮。

即便如此,夏侯玄在當時的曹魏聲望很高,很受尊重,這是確定無疑的。他也是曹氏核心集團中最後一個有反抗司馬氏的聲望的人,甚至張緝是齊王芳的皇后的父親,李豐是中書令,他們計劃政變後也是讓夏侯玄輔政,而不是他們自己來輔政。夏侯玄死後,曹氏核心集團中就再沒有能夠有實力、有聲望來反抗司馬氏了。

在之後的淮南三叛中,王凌和諸葛誕不得不起兵反抗的原因都是,司馬懿以朝廷的名義徵他們入朝擔任名義上威望隆重實際上沒有權力的司空,迫使他們放棄兵權,他們纔不得不鋌而走險,起兵反抗。也就是說,王凌、母丘儉、文欽和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三叛名義上是爲了反抗司馬氏專權,忠於曹魏,實際上自保的動機更爲明顯。

夏侯玄在鎮守關中時,如果高平陵之變中,曹爽挾持齊王芳直奔關中,拒守潼關,至少是可以形成和司馬氏對峙的局面的,就像後來北魏分裂爲西魏和東魏那樣。曹爽死後,如果夏侯玄有心反抗,那麼同樣應當在關中起兵反抗,成功的概率要比張緝、李豐的宮廷政變大很多,軍事上也比淮南三叛更有利。但夏侯玄連這個勇氣都沒有,就束身歸朝,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託在司馬氏的道德水平上,顯然政治上是很幼稚的。

反過來說,曹叡死後,被寄予厚望的曹氏核心集團中,留下執掌權力的就是曹爽、夏侯玄這種政治鬥爭經驗很少,戰爭經驗更少,生長於富貴之中,沒有經歷過什麼考驗的官二代,怎麼可能不大權旁落呢?

從另一個角度說,其實是司馬氏的政治鬥爭搞得時間長了,疑心比較重,高估了夏侯玄。以夏侯玄的整體表現來看,他其實和曹爽區別不大,放棄反抗機會,束身歸朝,無非就是求個安穩,平平安安混到死就行了,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