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导演,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主演的《大秦赋》已经开播。

这部剧经历了改名风波,而且也压了好长一段时间。

电视剧刚开播好评如潮,口碑一度达到8.9分。

但是播出十集过后,口碑迅速下降,从8.9分直降到了8.3分。

因为口碑下降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缺点。

有些观众都在讨论《大秦赋》是不是历史叫剧?

那么到底什么是历史剧?

历史剧一定要忠于“历史”

什么叫历史剧?

很多人觉得历史剧一定要尊重“历史”。

答案是只答对了一半。

因为我们把“历史剧”三个字剖析开。

它先有“历史”两个字,但最后不还有一个“剧”字。

“剧”是什么?

它就是戏剧啊。

而戏剧肯定是会想象化与艺术化的。

所以,“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为了表达一段历史,完全不顾戏剧要求去死抠“历史细节”。

这样拍出来的“历史剧”观众是不喜欢看的。

而且,这应该叫做“纪录片”而不是电视剧。

哪怕“纪录片”在影像化的时候都有艺术化,想象化。

毕竟历史都已经过去时,后世怎么可能还原真正的历史。

而关于“历史剧”的创作一直以来,最终无非那八个字!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国产历史剧的划分

中国的历史很长,历史上的故事就非常精彩。

同时因为当初中国影视产业的原因,80、90年代拍摄了很多历史剧。

同时,这三十年也是国产历史剧的巅峰时期。

2010年过后,众所周知国产历史剧衰落了。

而这三十年间,中国历史剧数量和类型都太多了。

有些观众可能不清楚这些历史剧有什么区别,同时有的观众坚持认为某些不还原历史的剧不是历史剧?

根据伯光君个人划分,感觉国产历史剧大概这几种。

1、尝试“还原历史”的历史剧

中国上下5000年文明史,历史本身已经足够精彩。

影视团队只需要根据史书,尝试还原出那段精彩历史。

那么,它就是精彩的历史剧。

央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贞观之治》《汉武大帝》《大秦帝国2、3》等。

它们就是这种历史剧的代表。

当然,我们拿史书去严格要求,谁都不可能符合历史。

但这些历史剧历史人物,历史大事件,历史转折和走向。

除了某些细节和艺术想象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有人问《三国演义》这种“演义”作品,怎么可能叫做还原历史了?

《三国演义》是本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历史小说,央视版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小说,也算是尽量还原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2、企图“借古喻今”的历史剧

这种历史剧有着更高的追求。

他们企图借中国历史人和和事件,加以现代的观念解读和表达。

他们尝试讲出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某些真正的道理,有些甚至达到了“哲学思辨”的程度。

《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大秦帝国1》堪称典范。

比如,现在我们一旦现在谈到国产历史剧的巅峰是《大明王朝》,很多人会跳出来说它一点都不还原“历史”。

什么服化道太差劲,整个核心矛盾“改稻为桑”是虚构等等。

这就是掉入了死抠“历史细节”的问题上。

“历史剧”本来就有艺术化和想象化的,如果严格去死抠“历史细节”,这明显就是削足适履了。

正所谓: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些历史剧本来就借古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用来喻示和警示当下发生的事情。

如果《大明王朝》都不叫历史剧?

那中国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历史正剧了。

同样改编自小说的《大秦帝国1》为何放在这一栏呢?

因为《大秦帝国1》比较遵循原著小说,和真正的“历史”偏差是比较较大的,至少比《大秦帝国2、3》要大得多。

但为什么《大秦帝国1》口碑就要好得多呢?

这个放到《大秦赋》时一起讲。

这些历史剧,它们是历史剧吗?

我个人觉得,如果把年代设定到清末、民国再到建国后一段时间。

这些电视剧更偏“年代剧”一些,而不是历史剧。

比如《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等等。

下面这些剧倒也算历史剧,但是上面两种相比。

它们相对就不那么的“历史”了。

1、古装戏说剧

这就是摆明的借着历史整的“戏说”那一套。

以前怕观众不知道,在片头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反正人家已经告诉观众它不是真实的了。

比如《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某些所谓历史剧的角色与后世的“网络爽文”并无多大区别。

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

每一次康熙等人被坏人抓住,关键时刻救火的“八府巡按”于世龙大人。

于大人出场太早康熙打脸打得不爽,出场太晚康熙则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于大人每次出场的时机都非常的巧妙。

这种装xx打脸的套路。

谁用谁爽,一直用一直爽!

2、古装宫廷剧

如果上面是男频向的古装宫廷剧。

那么,这个就就是女频向的古装宫廷剧了。

比如《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大明宫词》《孝庄秘史》等等。

这些剧则将男频向的打坏人脸装xx的套路,叙事重心放在了“言情”上面。

我们不能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部为爱情服务。

但它们的叙事推进,角色塑造确实广泛的围绕着“言情”来进行。

上述各种不同类型的剧集,基本上就已经概括了国产历史剧的种类。

2010年后,历史剧因为种种原因衰落了,戏说类古装剧则得到发展。

但处于一种“群魔乱舞”的状态,这里便不展开讲了。

《大秦赋》缘何口碑崩塌?

正在热播的《大秦赋》是不是历史剧?

答案是当然是历史剧了,而且是以前那种国产历史剧的模式。

这部剧播口碑下降得比较厉害。

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对照前三部《大秦帝国》分析,答案可谓是一目了然。

相信前面划分的时候,就有观众奇怪为何《大秦帝国》前三部分作两档。

《大秦帝国1》是那种“借古喻今”的历史剧,而《大秦帝国2、3》是尝试还原历史的历史剧。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大秦帝国1》的口碑会高于两部续集?

除了《大秦帝国1》的服化道更讲究,赵季平配乐等制作更为严肃写实,再到选择的演员更加合适等等。

最大原因是这部剧是“戏剧艺术”的胜利。

只要稍稍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大秦帝国1》太过美化法家和商君。

同时叙事主角是秦国,其它六国的戏份相对来讲比较少。

如果按照现在观众非得死抠“历史细节”的那一股劲儿,它有太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

但是人家“戏剧艺术”处理得更成功啊!

观众看到一个一穷二白的赳赳老秦,在商君和秦孝公辛苦经营之下,从最弱小国家而变得强国。

中间有理想和政治势力的角力,权谋和友谊的抉择。

再辅以朴素而又写实的制作水平,演员们高超的演技相结合。

说实话,看《大秦帝国1》很有“新中国”刚建立段时间的即视感。

这才是中国观众都会感同身受的高级爽剧好吧!

《大秦帝国》后两部口碑为何逊色?

主要原因就是它们更加的符合历史了。

为此叙事由秦国转为其它几国,角色也扩充不少。

角色扩充就代表叙事重心肯定会分散,而各个国家的政治理念又不一样,最终就导致电视剧缺少那种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戏剧冲突”。

因为这是历史剧,强烈的戏剧冲突可以用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弥补。

但是,这两部剧导演编剧处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功力,显然远远逊色央视版《三国演义》的导演编剧。

最终变成了两部历史剧,故事剧情和人物角色偶尔有弧光。

但是,整部剧缺少《大秦帝国1》那种“朴素的生活理想和高贵的政治报复”的感觉。

那么,《大秦帝国》后两部为啥口碑还是不错呢?

原因就是演员选得好。

如果不是富大龙,宁静等演员撑着。

伯光君猜测后两部的口碑未必有现在这么好。

《大秦帝国3》很有可能还不如《大秦赋》。

尾声

《大秦赋》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剧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划分,它大概属于尝试“还原”历史的历史剧。

那么它为什么口碑会崩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演员选择的不当,其中让40岁的张鲁一演13岁的秦始皇堪称剧组最大败笔。

其它各个方面的争议,相反都不是致命问题。

比如现在网上什么“文化细节”不够还原历史,哪句台词不够古风之类。

我们只要对比十集前,与十集后的评价,便会发现观众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

前十集吕不韦、赢异人为主要角色的时候,难道就没有这些争议了吗?

答案一直都有的,而且也不少。

但是演员们撑起了这些角色,而且呈现出不少相当精彩的戏份(辛伯青的赢异人更是一改之前银幕的猥琐形象)。

所以,前期主流舆论都是夸“《大秦赋》像兵马俑在攻城”。

“真正的历史剧《大秦赋》回归了”之类的正面言论。

当你主要优点比较明显时,观众是会忽略缺点的。

第十集过后,张鲁一饰演的13岁秦始皇上位。

观众感觉到演员和角色之间,那种强烈的无法弥补的违和感。

各种原本十多岁孩子说出的台词和戏份,更是无数倍的放大了这种违和感。

那些骂电视剧不符合历史,骂段奕宏的演技远远被高估,骂张鲁一、朱珠的演技太烂等等。

舆论风向立刻反转,批它就成为了主流。

当你的优点不再明显时,观众是会放大各种缺点的。

我个人觉得,如果《大秦赋》选择对了的演员,或者让张鲁一更晚点出场。可能仍然会有些争议。

但在经历11月几部烂剧污染眼球,当下历史剧如此稀少的情况之下。

《大秦赋》保持前十集的口碑,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

最后,《大秦赋》现在才播出十多集。

而它一共有76集,最终整部剧如何还有待观察。

作为比较传统模式的国产历史剧。

《大秦帝国》不能说独一无二,但它确实是“一枝独秀”。

2010年后国产历史剧有不少,但是《大秦帝国》却是最知名的一个历史剧系列。

《大秦赋》作为名义上《大秦帝国》的续集。

如果收官真的收得不好。

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