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土文章、念好產業經。通川區碑廟鎮鑼鼓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引進業主,盤活撂荒土地,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羣衆增收致富。

粟茗茶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陳顯凱:我們在栽茶的時候,第一個我們要選兩株比較健康的苗子,栽的時候,把這個根鬚、主根要全部按下去,放直、放正,用這個泥巴把它回過來,壓緊。

在通川區碑廟鎮鑼鼓村的茶葉基地裏,來自粟茗茶業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向村民講解如何選苗、打窩、翻土,栽種茶苗。

粟茗茶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陳顯凱:我們現在種的茶苗是安吉白茶,這些茶苗是從浙江安吉原產地運過來的,總共是運了有120萬株,計劃就是在5到7天之內,在最佳的時機把它栽下去。

這片茶葉基地面積達500多畝,是鑼鼓村目前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而在不久前,這裏還是一片無人耕種的撂荒地。爲了變廢爲寶,當地通過實地考察,發現這裏的海拔和氣候非常適合茶葉種植,於是,積極引進業主發展白茶產業。

通川區碑廟鎮鑼鼓村黨支部書記 李毅:我們召開了支部村委班子會議,同時也召開了院壩會,讓老百姓我們一起共同討論把土地流轉給業主。引進了業主過來過後,我們丈量土地、現場開挖,全力以赴。目前,茶葉基地已開挖了500多畝,第二期工程要達到1000畝。

這樣一來,不僅盤活了撂荒土地,也給村民增加了收入,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即使在農閒的冬季,村民們也有活幹、有錢掙。

通川區碑廟鎮鑼鼓村村民 石維傑:我們土地流轉了,有流轉費,然後我們來幹活,60塊錢一天。

變荒地爲良田,讓土地生效益。鑼鼓村通過土地流轉、吸納村民務工和利潤分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並且,探索“黨支部+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2016年以來,鑼鼓村累計支付村民土地流轉金近50萬元,發展白茶、血橙、脆桃、青脆李、脆紅李等特色產業1000餘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