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有一样天性,贪婪。所不同的是,有人会用道德和良知,去克服心中的欲望,有人却会纵容这种欲望,直到欲壑难填成为巨贪。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第一反贪大案。估计听到“清朝第一反贪大案”这几个字,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清朝有名的贪官,和绅。民间有句话,“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因为和绅当年被查抄的时候,他的家产差不多是当时清朝十五年的收入,富可敌国。

和绅贪的钱,的确是清朝历史上最多的。但是他的案件所涉及范围,还有被砍头官员的人数,却不是最多的。清朝第一反贪大案共杀了多少贪官呢?足足57个,光人头就装了一大车,朝野震惊。这还是皇帝手下留情,否则至少几百颗人头要落地。然而就是这样一起大案,它的案发起因、它的办案过程,却出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离奇。

乾隆四十六年的六月,在兰州城外的华林山下,当时因为暴雨滂沱,整整下了三天,一万多清军窝在山脚下是进退不得。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军队的主帅,首席军机大臣阿桂,他却乐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甘肃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乾隆便派了爱将阿桂前来镇压,同时还派了宠臣和绅随军出战。因为在乾隆看来,农民闹事,随便就可以搞定。他这是想让阿桂跟和绅多捞点军功,将来提拔好说话。可是阿桂没想到,这仗打下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农民起义军不仅相当顽强,还特别能打,在华林山上坚守了两个多月,把清军打得频频落败,结果双方就僵在那儿了。面对这种局势阿桂急了,堂堂军机大臣,居然两个月没搞定一个农民军,这要是皇上震怒,自己铁定要吃罪。怎么办呢?不过幸好来了场暴雨。于是阿桂就在大帐里,刷刷点点,笔走龙蛇,给乾隆上折汇报,说雨似瓢泼,山路湿滑,大军难以行进,所以一时半会儿完不成任务。写完战报,他就命人加急送往了京城。

按说阿桂写这份奏折,无非是给自己开脱一些责任,把责任推给老天。可没想到,就是这封奏折,竟然还真让老天开了眼。一桩惊天的贪腐大案,就这样被牵扯了出来。怎么回事呢?

拿着阿桂的奏折,乾隆本来无话可说,既然暴雨,打不了仗,那只有等吧。可是看着看着,乾隆发现不对劲。因为就在前几天,他还收到甘肃布政史王廷赞发来的奏报,说甘肃再次遭遇严重旱情,急需赈灾。

再看王廷赞的奏报,甘肃“再次”遭遇旱灾。之前遭遇了整整七次。可问题是现在阿桂送来的奏报就是暴雨,而且他的宠臣和绅发来的秘报也是暴雨。这就和王廷赞发来的旱情奏报就对不上了,而且一个省连续七年旱情,这可能吗?于是,乾隆下令彻查、严查此事。

当时的甘肃省,土地资源贫瘠,向来都是中国的贫穷地区之一。每一年,朝廷户部都要调拨巨款用来购买粮食。其一,为的就是抚恤甘肃地区的灾民;其二,更是为了满足驻扎此地的军队的日常所需,当然,偶尔也会作为救济新疆的救济粮之用。然而国库再怎么富庶,也敌不过甘肃连年灾情,乾隆帝当然不可能看着国库日益空虚而坐以待毙。对此朝廷便出台了一项“捐纳监生”的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甘肃省缺粮的难题。但是,这个看似为国分忧的好政策,却让贪官钻了空子。乾隆当年亲自选拔了精明能干,更擅长精打细算的王亶望到甘肃走马上任。可是让乾隆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亶望一经上任,就下令所有捐监人员无需缴纳粮食,把所有的粮食一并折合成银两收捐,而且收捐款全部落入到了他的口袋中。而后来王亶望的继任者就是王廷赞,上任后贪污行径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俗话说得好,纸终究包不住火。乾隆皇帝的预判没有错误,钦差大臣阿桂很快就将这场贪污大案查了个水落石出、证据确凿,王亶望和王廷赞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狡猾的二人拒绝交代实情。直到同年七月,乾隆皇帝手里掌握了二人足够贪污的证据,立即判决了这两位贪污集团的首犯。之后,乾隆皇帝将其余参与这起贪腐案的甘肃省的大小官员纷纷逮捕入狱,根据贪污程度的轻重进行判决,有66名官员被判处斩刑。随着案情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在很多官员身上又发现了由于贪污致使朝廷国库空虚的罪状,所以很多原本有罪入狱的官员被执行了死刑,更多的官员被捕入狱。甚至,兰州省的监狱居然因为拘押了太多朝廷官员而人满为患,乾隆不得不从大局出发从轻发落了很多罪犯。

据史实记载,最后统计在这起贪污案件中,受到死刑处置的官员一共57人,免死发配的官员一共46人,而因此被处以有期徒刑、被流放、被革职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