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豐收了!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糧食生產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爲13390億斤,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豐收來之不易。儘管先後受到疫情、洪澇災害以及颱風等不利因素影響,但廣大農民和“三農”戰線工作人員通過艱辛努力,交出了一張特殊之年的豐收答卷。汗水澆灌收穫,實幹篤定前行。不僅僅是農業領域,在特殊年景,我們在更多的領域,同樣要書寫好一張張“豐收”的答卷。

2020年逐漸走向尾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歲末年初喜話豐收,不僅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回顧,更是對來年更好光景的祈盼祝福。就像那些金燦燦的稻穗,今年的豐收成色十足。先看一組數據,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畝產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長0.2%;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這三個增長,既有量,更有質,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質”體現在哪裏?首先,這是在重重困難之下取得的豐收。除了疫情,今年部分地區還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颱風對沿海地區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各地一邊加強田間管理,一邊積極抗災減災,努力把災情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體現出中國人骨子裏“與天爭時”的那份勤勞。此外,各個層面的惠農政策紛紛精準落地,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更重要的是,農業現代化突飛猛進,科技爲豐收保駕護航。今年11月初,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雜交稻畝產紀錄。農業物聯網技術、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水肥一體化噴灌技術……不斷推出的農業“黑科技”讓豐收的科技味和未來感十足。

豐收,不僅僅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豐收的傳統意象之中,不光是物阜民豐,還蘊含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之意。也許從年景上看,2020年不是那麼“風調雨順”,有着各種溝溝坎坎、磕磕絆絆,甚至還有激流暗礁。但是,只要我們把基因中那種“與天爭時”的勤勞運用到各個領域,用努力、汗水、智慧來澆灌,2020年也將會是中國在更多領域的“豐收年”。在經濟領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爲1.8%,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8%。在科技領域,“北斗”組網、“嫦娥”攬月、“奮鬥者”號深海坐底……你若耕耘,就儲存了一次豐收;你若努力,就儲存了一個希望。2020年這個特殊之年,使我們更加懂得了這個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