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千古明君,天下皆知。说来也着实英明仁厚,的确没有汉高祖杀韩信彭越英布、明太祖几个大狱杀得血流成河的故事。

但若细细论起来……当然也不是那么风平浪静。

《说唐》评书里,有个大将叫王君可,正史里叫做王君廓,跟着李世民平过王世充、刘黑闼。

在李世民登基的贞观元年,王君廓被弹劾了各色不发事件,又被揭发说,曾煽动庐江王谋反的事,于是王君廓被唐太宗斩了。

当然,王君廓还不算李世民最顶尖的将领。

想想看,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武将,该算是李世民难得的干臣了吧?

然而,后来的经历,也大多曲折。

殷开山死在李世民登基之前的武德年间,屈突通于贞观二年病故,早早地殁了,也罢。

在玄武门之变时,曾亲自关上大门的神力张公谨,在贞观六年逝世:这都算比较早的,没赶上什么乱子。

长孙无忌的族叔长孙顺德,在贞观元年,因为与谋反的李孝常有结交,就被削籍为民了。

这算是一种典型命运:

武将到了和平时期,地位就要尴尬起来。

与长孙顺德一起,作为李唐太原起兵的元老,名将刘弘基也是多次被弹劾贪污,于是被贬了。

终于刘弘基临终前,只给几个儿子每人留了十五个奴婢和五顷田,说:

你们如果贤明,不用留给你们多少钱;你们不贤的话,守着这个也可以免饥寒。

那也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了。

李世民的两个门神,秦琼与尉迟恭,千古留名。

秦琼于贞观十三年病故,尉迟恭则复杂得多。

众所周知,尉迟恭与李世民多次出生入死,救驾有功,玄武门之变,更是亲手斩了李元吉,还拿了李元吉与李建成的首级,去吓唬李渊这个老同志。

李世民这个帝位,尉迟恭实在是头号打手。

但在贞观朝,尉迟恭如此功臣,也遇到了问题:

某次宴会,尉迟恭仗着功劳,生气了,一拳头差点打瞎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被李世民训斥了。

——题外话,这段子在《薛家将》里,被说成李道宗坑害薛仁贵,尉迟恭仗义执言。其实李道宗历史上倒是个优秀可靠的将领呢。

出事之后,尉迟恭顿首谢罪,从此就谢绝宾客,穿得花里胡哨,搞炼丹术修仙去了。

这是古代典型的避祸术:王翦对秦始皇用过的“我就想当个富家翁”,张良对刘邦用过的“我就想当神仙”。

这就是尉迟恭的后来了:低调,避祸,做神仙了。

唐太宗麾下两位战神级的大将,一是卫公李靖,二是英公徐世绩。

李靖在贞观九年平吐谷浑后,回来就遭弹劾——虽然是诬告——从此闭门不出了。他多聪明啊,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自己。

至于徐世绩——也就是评书里的徐茂公——太宗自己驾崩前,还跟徐世绩玩了个小花样:

外放了他,还告诉儿子李治,如果徐世绩有所迁延,杀了他;如果徐世绩听话走人,那就召回他,重用他。

徐世绩也的确是人精,乖乖走了,被李治召回来了,委以重任,真是懂行。

后来李治还用徐世绩平了高句丽,得以善终,与李靖一起名垂青史。

但大概也是知道了这行水太深,徐世绩后来做官,一直明哲保身。

以至于李治问他该不该扶正武媚娘时,都一副“这是陛下家事”的样子,不插嘴。

当然,比起因为与太子承干串联,被直接斩首的侯君集(他平了高昌国,就是《白马啸西风》里那地方),比起贞观二十年被人告说有五百个干儿子随即被斩首的张亮,徐世绩已经算好了:

起码命保住了,不是吗?

哪位说了:凌烟阁的武将里,有没有一直不遭折腾,好好挺过整个贞观朝的吗?

有的。

比如柴绍,那是唐高祖的驸马,李世民自己的姐夫(妹夫)?

再就是历来评书里的程咬金了。所以历来都把程咬金说成幸运星有福之人,不是没道理的。

所以咯:

纵使贤明仁德如唐太宗,麾下凌烟阁诸将功名赫赫,君臣相得,然而细推起来,依然有这样那样不如意事。

再想想历朝名将,和平之后,能安度晚年,实在也各有各的不易吧。

李世民当初训斥尉迟恭的那段话,大体意思是:

我读汉史,很奇怪汉高祖时,功臣怎么没几个活长久的;今天看你的所作所为,才懂得为什么韩信、彭越要被杀掉了。你好好修持,免得将来后悔。

——这段话只是警告,但听着,还是令人毛骨悚然。

李二可是杀伐决断的能手,他说出来的威胁,是真能让尉迟恭脖子发凉的。

大概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了。

再君臣相得的组合,再是击退单雄信救驾的功劳,彼此信任,“你持矛我持弓虽百万人不足惧”、单枪匹马去挑窦建德的友谊,再是玄武门决定性的的忠诚,真到了那个位置上,许多事,就由不得彼此了吧?

毕竟,连魏征跟唐太宗这样千古佳话的君臣,都经历了被立碑推倒又重立的过程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