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提到歷史人物,大家往往首先想到是那些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王侯將相。

而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對於普通人的記載卻是寥寥無幾。

的確跟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人物相比,小人物就像時代洪流中的一粒細沙。

但有時他們微不足道的行爲,也會對歷史產生蝴蝶效應般的影響。

公元前202年,劉邦麾下大將韓信用十面埋伏之計,將楚霸王項羽圍困在垓下。

在四面楚歌的悲鳴下,項羽面對着美人駿馬,發出了最後的怒吼。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之後,項羽率領着殘部800騎兵,乘着烏騅馬突圍。

等到距離烏江(安徽省靈璧縣東南的沱河北岸)附近時,項羽環顧左右,只剩下28騎。

最終的結局我們都已熟悉:

在面臨苟且偷生與英勇赴死時,項羽選擇了後者。

撥劍自刎於烏江西畔。

可是兩千多年過去,漫長的歲月與滾滾烏江水似乎沖洗了歷史的痕跡。

但是大家有思考過嗎?

項羽也許是想渡過烏江,東山再起的。

那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這需要去推敲項羽當時的心理狀態。

當他到了江邊,迎接他的不是成羣的百姓,威武的軍隊,只有一舟一槳一亭長而已。

於是就有了載入史冊的對話

項羽笑着說"

——《項羽本紀》

司馬遷之所以將這段對話有意記錄到《史記》想傳達便是項羽在覈下之戰中慘敗以後,他之所以會逃到烏江岸邊,本意就是渡江而去,以圖東山再起。

但亭長一句話徹底打消了他的念頭。首先介紹了江東的勢力範圍,雖有千里土地,數萬人,但是與奪取天下的大漢帝國是無法抗衡的,直接點明瞭漢強楚弱的殘酷局勢。然後,再必敗的情況下點出數十萬人的性命就在於你項羽的選擇,渡江便會讓江東生靈圖炭,也會讓跟隨你打仗的將士家破人亡。

項羽明白了亭長的話,誠如李清照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於是贈馬自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