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也有人认为三阿哥胤祉其实也是觊觎大位的,只不过不像他的那些兄弟们那样咄咄逼人罢了。

当时,有个“孟光祖事件”就是证明。

孟光祖是胤祉府上的人,康熙末年也就是胤祉最受康熙青睐时,他曾打着胤祉的名号到地方各省如陕西、四川、江西、广西等地活动。

按当时的制度,皇子及其属人离开京师的话,需要批准登记,而孟光祖在地方上行走的话,应当具有勘合(相当于介绍信),地方官府才能给予接待。

但是,孟光祖虽然没有任何证明文件,在各省间依旧是通行无阻,这要是没有地方官员的配合,恐怕是做不到的。

孟光祖在各省活动时,还经常以胤祉的名义给地方督抚大员馈赠礼品。

譬如,他曾给当时的四川巡抚年羹尧送过礼物,年羹尧则回赠了马匹银两等;去江西时,江西巡抚佟国勷也曾经回赠过银两绸缎。

按规定,阿哥们和地方上的馈赠往来,地方官员应当上奏朝廷备案,但当时这些地方官并不想得罪胤祉,所以孟光祖活动了数年之久,后来才被发觉。

康熙得知此事后,派人将孟光祖捉拿后正法,佟国勷被革职,年羹尧也受到革职留任的处罚。

但是,康熙也只是将孟光祖处死了事,而没有再去追究孟光祖到底在下面都干了什么。

不仅如此,康熙还特意对供职于蒙养斋馆的魏廷珍说,你“每日和三阿哥在一起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康熙的意思是,万一有人问起孟光祖的事情,就让魏廷珍以修书的事情为由,帮胤祉顶一顶,不要把胤祉牵连进去。

很显然,晚年的康熙并不希望政治斗争牵连太大,特别是牵扯到胤祉身上。

由于“孟光祖事件”没有进一步追查,所以胤祉到底有没有派人去下面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这事尚难定论。

不过,孟光祖作为胤祉府上的属人,在下面活动了好几年,胤祉说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

总体而言,三阿哥胤祉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要争夺储位的迹象,也许他心里也清楚康熙对自己的定位,因而一直是以学者的形象出现。

但是,在康熙的最后十年中,胤祉始终受到信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即使胤祉一直想明哲保身,不参与储位的争夺,但他作为大阿哥和太子胤礽被废后最年长的皇子,加上他的才华和与康熙的亲密关系,各种流言蜚语仍旧充斥坊间。

其中,一些人也认为胤祉很可能是“储位之争”中的最大“黑马”。

正因为如此,雍正(四阿哥胤禛)即位后,也曾指责胤祉在胤礽被废后,“以储君自命”,“希冀储位”,这或许与之前的流言有关。

但凡搞政治的人,总是把那些具有实力的人当作自己的对手,从来不管别人心里想什么的,此所谓“楚人无罪,怀璧其罪”,胤祉无意,雍正有心,想逃哪那么容易。

事实上,在雍正继位后,除怡亲王允祥备受恩宠外,前面说的那些兄弟基本上都遭到了雍正的严厉打击。

说来其实也够冤的。在当年隆科多宣读遗诏时,允祉(雍正继位后,胤改为允)是首先向雍正叩首的。

但由于允祉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虽然他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但雍正即位后对他还是有所防备。

除打击允祉身边的人外,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宫到遵化东陵后,也曾让允祉在景陵呆过一段时间。

雍正的目的,大概也是在政局未稳的情况下,让允祉远离京城,防范于未然罢。

在雍正的前几年里,允祉作为雍正的兄长,倒是没有受到什么直接的冲击,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务。

不过,在雍正元年(1723年)时,雍正派他的儿子弘晟随同允?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灵龛回喀尔喀,由于允?的缘故,弘晟也在雍正二年(1725年)时遭到处罚,被革去世子之位。

雍正六年(1728年)时,允祉因追索苏克济(大臣名)银两并咆哮朝廷之上,加上替儿子弘晟求情一事,把雍正惹恼了,结果允祉被降为郡王,连弘晟也被宗人府锁拿拘禁。

虽然雍正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恢复了允祉的诚亲王爵,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允祉又因为犯错而遭到雍正的严惩。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雍正最信赖的怡亲王允祥不幸去世,允祉的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和大臣佛伦告发允祉在丧事期间经常迟到早退,而且毫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

雍正本来就因为允祥的去世而伤心难过,听了后更是火上浇油,结果不到半个月,雍正便老帐新帐一起算,将允祉定下“不孝不敬”、“希冀储位”、“包藏祸心”等12条罪状。

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大罪,但当时允祉已经年过半百,根本不具备什么威胁,雍正这样做完全是在借题发挥。

因此,当大臣们主张将允祉处死时,雍正还是将之从轻发落,革爵幽禁。

允祉最后死于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终年五十六岁。

到乾隆登基后,念在允祉和父亲雍正是“兄弟之谊”的份上,将允祉的宗室身份恢复,并将其名收入皇家“玉牒”;

在乾隆二年(1737年)时,又追封了谥号“隐”,恢复了允祉诚亲王的爵位。

允祉的大儿子弘晟后来则被释放,但无官无爵,成为闲散宗室;另一个儿子弘景则被封为贝子,爵位由其子孙递降沿袭。

总体而言,三阿哥允祉这支在此后数朝中都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这也确实有些遗憾了。#雍正#康熙#年羹尧收藏

康熙得知此事后,派人将孟光祖捉拿后正法,佟国勷被革职,年羹尧也受到革职留任的处罚。

但是,康熙也只是将孟光祖处死了事,而没有再去追究孟光祖到底在下面都干了什么。

不仅如此,康熙还特意对供职于蒙养斋馆的魏廷珍说,你“每日和三阿哥在一起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康熙的意思是,万一有人问起孟光祖的事情,就让魏廷珍以修书的事情为由,帮胤祉顶一顶,不要把胤祉牵连进去。

很显然,晚年的康熙并不希望政治斗争牵连太大,特别是牵扯到胤祉身上。

由于“孟光祖事件”没有进一步追查,所以胤祉到底有没有派人去下面争取地方大员的支持,这事尚难定论。

不过,孟光祖作为胤祉府上的属人,在下面活动了好几年,胤祉说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

总体而言,三阿哥胤祉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要争夺储位的迹象,也许他心里也清楚康熙对自己的定位,因而一直是以学者的形象出现。

但是,在康熙的最后十年中,胤祉始终受到信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即使胤祉一直想明哲保身,不参与储位的争夺,但他作为大阿哥和太子胤礽被废后最年长的皇子,加上他的才华和与康熙的亲密关系,各种流言蜚语仍旧充斥坊间。

其中,一些人也认为胤祉很可能是“储位之争”中的最大“黑马”。

正因为如此,雍正(四阿哥胤禛)即位后,也曾指责胤祉在胤礽被废后,“以储君自命”,“希冀储位”,这或许与之前的流言有关。

但凡搞政治的人,总是把那些具有实力的人当作自己的对手,从来不管别人心里想什么的,此所谓“楚人无罪,怀璧其罪”,胤祉无意,雍正有心,想逃哪那么容易。

事实上,在雍正继位后,除怡亲王允祥备受恩宠外,前面说的那些兄弟基本上都遭到了雍正的严厉打击。

说来其实也够冤的。在当年隆科多宣读遗诏时,允祉(雍正继位后,胤改为允)是首先向雍正叩首的。

但由于允祉在康熙晚年也受到重用,虽然他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但雍正即位后对他还是有所防备。

除打击允祉身边的人外,在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送康熙的梓宫到遵化东陵后,也曾让允祉在景陵呆过一段时间。

雍正的目的,大概也是在政局未稳的情况下,让允祉远离京城,防范于未然罢。

在雍正的前几年里,允祉作为雍正的兄长,倒是没有受到什么直接的冲击,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务。

不过,在雍正元年(1723年)时,雍正派他的儿子弘晟随同允?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灵龛回喀尔喀,由于允?的缘故,弘晟也在雍正二年(1725年)时遭到处罚,被革去世子之位。

雍正六年(1728年)时,允祉因追索苏克济(大臣名)银两并咆哮朝廷之上,加上替儿子弘晟求情一事,把雍正惹恼了,结果允祉被降为郡王,连弘晟也被宗人府锁拿拘禁。

虽然雍正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恢复了允祉的诚亲王爵,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允祉又因为犯错而遭到雍正的严惩。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雍正最信赖的怡亲王允祥不幸去世,允祉的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和大臣佛伦告发允祉在丧事期间经常迟到早退,而且毫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

雍正本来就因为允祥的去世而伤心难过,听了后更是火上浇油,结果不到半个月,雍正便老帐新帐一起算,将允祉定下“不孝不敬”、“希冀储位”、“包藏祸心”等12条罪状。

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大罪,但当时允祉已经年过半百,根本不具备什么威胁,雍正这样做完全是在借题发挥。

因此,当大臣们主张将允祉处死时,雍正还是将之从轻发落,革爵幽禁。

允祉最后死于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终年五十六岁。

到乾隆登基后,念在允祉和父亲雍正是“兄弟之谊”的份上,将允祉的宗室身份恢复,并将其名收入皇家“玉牒”;

在乾隆二年(1737年)时,又追封了谥号“隐”,恢复了允祉诚亲王的爵位。

允祉的大儿子弘晟后来则被释放,但无官无爵,成为闲散宗室;另一个儿子弘景则被封为贝子,爵位由其子孙递降沿袭。

总体而言,三阿哥允祉这支在此后数朝中都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这也确实有些遗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