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樹一樣,都會隨着年齡的增長由茂盛轉向枯萎,這沒什麼奇怪的。無論是曾經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還是當年的熱血天子李隆基,他們都爲大唐創下過輝煌的歷史。但隨着自己地位的穩固和年齡的增長,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皇帝們有的變得固執己見、有的變得沉迷女色、有的則變得力不從心。

李世民作爲儒家眼裏的千古一帝,不但開創了貞觀之治,還創造了我國古代最具包容和開放的時代。雖然唐朝的疆域沒有清朝大,但唐朝對世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世民的功勞。

·晚年性情大變的李世民

李世民之所以備受儒家士子們的推崇其最本質的原因是李世民做到了主動放權、虛心納諫和勤儉節約這三條。

在李世民的時代,朝廷最多時同時擁有15名宰相,這些宰相不但可以自主制定帝國的大政方針,還受到來自李世民的默許甚至鼓勵。

其實,對於一個封建帝國而言相權過大是很危險的,皇帝很容易被“內閣”架空。

而儒家學說裏所提倡的“無爲而治”,其理想狀態就是讓皇帝成爲帝國的權力象徵和法律源泉,真正幹活的事全部都交給下面的大臣去做。

看看明朝後期的文官集團就是打着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的幌子來架空朱姓皇權的,像正德和天啓這樣有想法的皇帝就被他們直接給弄死了。

李世民之所勇於放權,除了他開闊的胸襟之外也有自己苦衷,那就是他不得不收買人心。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得來的。在尉遲敬德手持李建成血淋淋的人頭去“保護”李淵時,李淵如果再遲鈍一點就命喪黃泉了。

儘管在天子之家弒父殺兄的事情太多了,但每一位靠兵變上位的皇帝都要搞一些遮掩的動作。

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後爲了彰顯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不僅花巨資派鄭和去和亞洲各國大搞外交關係,還不遺餘力地去修改歷史和編纂《永樂大典》。

李世民也深知自己的處境,他上臺之後必須給天下人做出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姿態。

在華夷之別那麼嚴重的古代,李世民一邊放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將天下所有文化和能人都吸收到自己的帝國內,一邊廣開言路,讓文臣武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日月都會變,更何況是人呢?

李世民在坐穩了江山之後,他的晚年就不再剋制自己的慾望了。晚年的李世民不但經常和大臣發生劇烈的爭吵,還一意孤行非要去遠征高句麗。

對於一個帝國來說,開疆擴土是強大的表現,但當時的唐朝並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

全靠水路北上提供糧食的唐朝面臨着當年隋朝遠征高句麗一樣的困境,而隋朝的滅亡就和遠征高句麗有着直接的關係。不聽勸阻的李世民最終兵敗而歸,這讓唐朝很長時間沒能緩過神來。

由於李世民不採納大臣提出先休養生息再開疆拓土的穩健策略,非要冒險擴張,到了李世民執政晚期,唐朝實際控制的人口還沒有隋朝末年三分之一多。

晚年的李世民只想着對外用兵,但眼前的山東他都不敢去,因爲去山東舉辦封禪大典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如果說隋煬帝將隋朝推向死亡的原因是因爲心太急的話,李世民的晚期也犯了同樣的毛病。

而對於自己兒子和武則天之間的眉來眼去李世民也是一清二楚的,他只是選擇了妥協。

李世民後期的系列決策失誤造成了唐朝北方和東北方的邊界禍患,這一大弊病也是導致唐朝最後滅亡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去審視歷史時我們往往看得十分透徹,但身在歷史中的李世民會意識到這一點嗎?對於李世民在位期間的前後差距,讀者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