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的朋友通常會用孫十萬代指孫權,而對於張遼則尊稱爲張八百。這是因爲孫權曾經帶兵十萬進攻曹操,結果卻被張遼以八百人擊敗。

至此之後,孫權就被稱之爲''孫十萬'',形容他打仗太糟糕。那麼到底是怎樣一場戰役,讓孫權輸得如此之慘呢?

一、逍遙津之戰兩國的背景

當時按狹義上的三國年限還算不是三國時期,算是東漢末年,孫權爲了抵禦和預防曹操對江東的再次入侵,於是在江北濡須口建立了大型的軍事據點,防止曹魏軍隊的襲擊,這個據點也成爲了江東北部的門戶之地,曹操自然也知道這個據點的重要性,於是頻繁的在此處由合肥爲主要據點意圖攻佔這裏,雙方爆發了多次戰役,曹操甚至還親自率兵攻打,雖然勝多敗少,還俘虜了地方的大將公孫陽,但是卻依然不能拿下此地,只能無功而返。

曹操覺得迅速消滅江東集團不太現實,不如將此處的人口和物資遷移到他們的腹地中原,防止孫權派軍隊頻繁騷擾和劫掠,曹操一聲令下告知百姓讓他們遷徙,但是故土難移很多百姓不願離去,再加上曹操態度的強硬,至少十幾萬戶的百姓反而逃難到了江東,這讓曹操偷雞不成蝕把米,白白給敵軍送去人口和物資,大量人才也轉移到了東吳,這一代的百姓要麼認命去往中原,要麼逃到江東,使得淮南地區民生凋敝,只有皖城、合肥等軍事重鎮留有一些曹操的守軍。

孫權見狀知道這是拿下淮南地區的大好時機,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率領軍隊、帶着呂蒙、甘寧等人開始攻打皖城,曹操守軍自然不敵,很快皖城就被攻陷,城中軍民被俘虜,得知這個消息大將張遼趕忙前去增援,奈何敵軍攻勢太猛,還沒等他到達戰役就已經結束了,他只能下令駐守防止東吳軍隊繼續進攻合肥。

二、錦囊妙計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時孫劉聯盟瀕臨崩盤,劉備借荊州不還,雙方劍拔弩張,甚至馬上就要開戰,曹操藉此機會選擇征伐漢中的張魯,拿下這個通往益州的門戶,孫劉得知此消息之後,劉備率先進行退讓,因爲他怕腹背受敵,於是雙方議和,沿湘水劃分平分了荊州。

隨即當年八月,孫權趁着曹操精銳部隊進攻張魯之際,起兵十萬意圖以兵力的絕對優勢拿下合肥城,控制淮南地區的重要據點,孫權帶上了一切精兵猛將,而曹操這邊,卻只有張遼的區區七千餘守軍,返回合肥駐守。

曹操無比信任張遼,但鑑於兵力確實懸殊,於是留下了一條錦囊妙計給張遼,讓他等江東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再打開,張遼打開的信函寫到:讓他等到敵軍的先鋒到達之際便派遣將領出城應敵,手下的將領都驚呆了,他們只有七千人!如何和這城外的十萬大軍交戰啊,如果是守城的話還能支撐幾日,出戰的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衆將領只有張遼領會了曹操的意思,大呼妙計。他理解的意思是,張遼如果率軍直接攻擊敵軍的先鋒,並且獲得一定的勝利之後,先鋒失敗必然會使得孫權大軍軍心大亂,原本必勝的氣勢受到挫敗,他們到時候在再守城便會容易許多,聽過張遼將軍的這番解釋之後衆將士也更加安心。

三、八百破十萬

張遼當機立斷,決定第二天早晨便直接率領精銳中的精銳騎兵突襲江東軍隊,殺他個措手不及,當天晚上他選擇了八百個勇士,殺牛宰羊犒勞這些''敢死隊'',如何養足精神應對大戰,天亮了,張遼身先士卒直接率八百騎兵衝鋒江東的軍隊,江東的將士都看傻了,就看着這八百個魔鬼一路衝殺,光張遼自己就斬殺了十餘名士兵和兩個東吳的將領,一路過關斬將在對方軍陣之中如同蛟龍入海,甚至一路殺到了孫權的大旗之下。

孫權大驚失色趕忙招呼士卒護駕,張遼顯然是在戰鬥的洗禮中異常興奮,大喊孫權的名字羞辱他,若不是護衛手持長兵器在前方拼死護衛,孫權甚至可以命喪當場,就是這區區八百人,打的江東士兵丟盔卸甲,江東大將陳武都戰死當場,要不是江東將領潘璋殺死了想要退縮的逃兵,這一戰可能江東就敗了。

江東軍隊在看到後退者死的後果之後,纔開始努力殺敵想要包圍張遼,張遼畢竟也是人體力有限,於是選擇突圍他帶領着五六十人殺出了重圍,但是看到身後跟隨他的八百將士還剩下數百,他不忍心將他們留在那裏送死,於是大顯神威,重新又殺了進去,帶着數百人又再次殺了出來,彷彿天神下凡,江東軍隊被殺的心驚膽戰攔都不敢在攔張遼。

這場戰鬥打到了中午,完美的完成了曹操本來的預想,也就是主將是張遼,換做他人也達不到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戰役,江東軍隊被打的士氣大跌,甚至之後的很多年裏吳人都用張遼的名號嚇唬小孩,和他們說要是不聽話張遼就來抓他們了,可見張遼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合肥城內的軍民看張遼如同看戰神一般,對他心服口服。

之後江東再度發起攻城也是收效甚微沒有作用,隨後孫權的軍隊大規模的發生了瘟疫,不得已孫權只能下令撤退,只留下少量的部隊殿後,張遼發現孫權撤退了甚至下令追擊,孫權軍隊如同驚弓之鳥一樣,如果不是淩統拼死護主再加上張遼不知道孫權的樣貌,孫權甚至有可能被活捉或者殺死。可能張遼每每提到這件事都會捶胸頓足吧,所幸最終淩統憑藉着自己強悍的身體素質竟然遊過了逍遙津,最終回到了江東,孫權也在之後更加重用淩統。

四、結語

這場八百破十萬的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更加體現了張遼個人的勇猛和重情重義,還有曹操計策的高明,也能看出孫權步兵軍隊的實力相較於水軍來說確實低下,這也爲孫權本人留下了一道大大的敗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