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從開封撤退之前,冊立了原北宋宰相張邦昌爲楚帝,企圖建立一個完全聽命於女真貴族的傀儡政權,統治黃河以南地區。金軍撤退後,宋廷舊臣不再擁戴張邦昌,張邦昌只好避位。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元年(1127),是爲宋高宗。宋高宗趙構即位之初,起用當時深孚衆望的抗戰派李綱爲相。

這時河北、河東地區都有忠義民兵抗擊入侵的金軍。李綱要把這些力量加以組織、領導和使用,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便推薦宗澤任東京留守,張所任河北西路招撫使,王躞爲河東經制使,傅亮任經制副使,並提出改革軍制,整頓軍紀,募兵買馬等一系列建策,部署收復河東和河北失地。

但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卻只想用割讓土地和繳納歲幣的辦法,以求金人不再進軍,決不敢作以武力進行抵抗的打算,因而對李綱的謀劃百般阻撓和破壞。李綱任相僅七十五天,即被罷免,張所等抗戰派也相繼被罷免。上書言事、力主抗金的太學生陳東和進士歐陽澈也被殺害。女真貴族的燒殺擄掠,在北方強制推行奴隸制等行徑,激起北方人民的武裝反抗。

河東地區的人民用紅巾作標誌,組織武裝,到處襲擊金軍。澤州(今山西晉城)和潞州(今山西長治)一帶的忠義民軍,曾猛攻金軍大寨,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幾乎被俘。女真貴族痛恨紅巾軍,逐捕最急,每每妄殺平民以泄憤,而紅巾軍卻愈益壯大。河北慶源府(今河北趙縣)五馬山(在今河北贊皇)上,有官員趙邦傑和馬擴領導一支抗金隊伍,他們擁立自稱信王趙榛的人作號召,人數達十萬以上,各地的許多抗金武裝聞風響應。

河北西路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軍渡河,攻佔了新鄉縣城,後被金軍打敗,王彥率部轉移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他的部屬都在面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表示與金軍鬥爭到底的決心,這支軍隊從此便以“八字軍”著稱。兩河忠義民兵紛紛接受王彥的領導,隊伍擴大到十萬以上,屢次打敗金軍。此外,如幽燕地區的劉立芸、楊浩和智和禪師、劉裏忙等人也分別組織抗金隊伍。

張榮領導的梁山泊水軍,陝西邵興(後改名邵隆)和邵翼組織的義兵,也都各自爲戰,奮勇抗金。趙構和黃潛善、汪伯彥對北方人民的抗金斗爭,實際上採取敵視態度。他們將“行在”遷往揚州,以求苟安享樂。只有留守開封的宗澤,把那些歸附在他的旗幟下的各地農民起義軍加以組合,並和黃河以北的忠義民兵取得密切聯繫,整頓防禦,以加強作戰實力,建炎元年冬和二年春,宗澤率軍擊退金軍的大舉進攻。

但是,他收復失地的計劃一直得不到趙構的批准,幾次籲請趙構返回東京,也未被採納,積憤成疾,與世長辭。接任東京留守的杜充,一反宗澤所爲。北方人民抗金武裝也遭受挫折,先後爲金軍擊破。建炎二年秋至三年春,金軍又發動攻勢,前鋒直指揚州,趙構倉皇逃往江南。抵達杭州不久,苗傅和劉正彥發動政變,逼迫趙構退位。呂頤浩和張浚聯絡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起兵“勤王”,政變宣告失敗。

東京留守杜充放棄開封,率軍退往江南的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當年冬,金將完顏宗弼率大軍渡江,佔領建康府,杜充投降,趙構又自杭州出奔,漂泊於海上。金軍追至明州(今浙江寧波),沿途遭受南宋軍民的不斷襲擊,遂於建炎四年春在大肆擄掠後北撤。韓世忠在黃天蕩一帶攔截金軍,相持四十天之後,金軍以火攻破韓世忠軍,才得回到建康。岳飛率部克復了建康府,金軍退至長江以北。

紹興元年(1131),張榮的梁山泊水軍在泰州(今屬江蘇)縮頭湖擊敗金將完顏昌,俘獲完顏昌之婿蒲察鶻拔魯。金軍又被迫放棄淮東。金朝在建炎四年九月冊立劉豫爲“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與南宋對峙,並集結重兵,攻打川陝。同月,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命都統制劉錫率五路軍馬,與金完顏宗輔(訛裏朵)、完顏宗弼、完顏婁室所部在富平(今屬陝西)舉行大規模會戰,宋軍潰敗,陝西五路大部喪失。

都統吳階率軍扼守大散關附近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附近),屏蔽西川。紹興元年十月,完顏宗弼大軍猛攻和尚原,吳玠率軍頑強抵禦,重創金軍,完顏宗弼身中兩箭,金軍遭受自滅遼破宋以來的首次慘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