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赤水河畔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是典型的老旱区,全境被高山、沟壑分割,坡陡谷深,当地人民祖祖辈辈“眼望河水喊口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认命的生机人开始了“问山要水”的绝地反击,前后历时20多年,硬是在一道道绝壁上开出了路,在一条条石缝中引出了水!这些沟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渠”。而在生机镇“十大天渠、八大水库”的修建过程中,13人的生命被大山吞噬,上千人落下伴随一生的伤病。他们换来的,是如今万亩荒山变良田的生机无限;他们留下的,是指引生机人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的精神丰碑。

11月23号下午,贵州省宣布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毕节有三个县名列其中。这个消息当天就在毕节人的朋友圈中刷屏。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庆坪村,四十四岁的许明祥在朋友圈里点了一波赞,便骑着摩托车出门了。今天,有外地客商来他的果林里采购橘子。路上,他顺道绕到父亲的坟前,把这几天刷屏朋友圈的好消息告诉老人家:“我爸牺牲了,他在九泉之下看见我们现在这样,肯定也很高兴的。”

许明祥在自家果园里

许明祥的父亲叫许光玖,四十多年前在参与修建大河沟水库时被石头砸中,不幸牺牲,享年29岁。当时3岁的许明祥只记得,父亲下葬那天,7岁的哥哥背着他,抓了一把泥土放进他的手心说:“你撒一下泥巴,当给父亲下葬了。”

那时的许明祥不懂什么叫“牺牲”,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在这块贫瘠干涸的土地上,祖辈们为了引来一股水,背负了多少“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勇气,承载了多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悲壮!

在许明祥家的果林里,两三米高的橘子树上挂果正密,黄橙橙的果子散发着清香。泥地里,负责浇灌的水管半掩在土里,如同“主动脉”,盘活了这片土地。

“这水管是我自己搞的,从天车洞大沟那里把水引到我家里,然后我们就用水管把水又引到地里。”许明祥口中的天车洞大沟总长12.7公里,1965年建成通水,灌溉着550多亩土地、滋养着上千名群众。虽然这水并不来自当年父亲舍命修建的水库,但对于许明祥来说,潺潺流动的水就像一根线,连结着记忆中早已模糊的父亲,也成为他家土地变革的“生命线”。

脚下的两亩柑橘地,是许明祥家数十亩果林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他家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原始地块。因为缺水,在爷爷那辈只能种玉米。每年望天吃饭,老天爷“赏脸”的时候,一亩地最多能产500斤玉米,勉强够一家九口人糊口。

天车洞大沟修通以后,村里有了水源,这两亩地被改成了稻田,年产2000斤稻谷。一家的餐桌上,从一天三顿“苞谷沙”换成了日思夜想的白米饭。

2008年,稻田又变成了柑橘林,脐橙、椪柑、血橙等品种相继种下,现在正值盛产期,每亩地每年可以给许明祥家带来一万多元收入。

水渠滋养着果林的生长,果林则托起了许明祥家三个孩子的大学梦。

看着地里的丰硕果子,盘算着今年的收入,许明祥笑呵呵地说:“上辈人他们都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下一辈人感觉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就一定要奋斗。我和我老婆结婚了,就有一股拼劲,就是拼命的干,一定要把我这个家搞好!”

“没有水啥也干不成!”这是世代被水所困的生机人感触最深的话。35岁的生机镇高流村党支部书记许登,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许登 (受访者供图)

1985年出生的许登并没有经历过村里最缺水的日子,曾经在他心里,1964年修通的高流大沟,是当年参加修渠的外公高体贵逢年过节便要反复说道的“碎碎念”,更是他儿时去镇里上学的必经之路上,难以逾越的一个个山洞、一道道悬崖、一次次害怕的哭泣……“走高流大沟上面这一段路很难忘,要从山洞里面过来,我就坐在山洞那边,想等后面有人来了和人家一起过来,然后一直等一直等,越等看到天越黑了,然后越怕,就哭着跑过来了。上了初中的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了要走出高流的这个大山,感觉太心酸了。”回忆起小时候对高流大沟的印象,许登满脸无奈。

后来,许登考去了重庆一所学校学习数控设计,毕业后去了沿海城市工作,他的理想实现了。直到有一年村里大旱,他听说高流大沟里的水也断掉了,庄稼全部干死在地里,生活用水只能排着队去水井里一桶一桶地挑……许登这才体会到缺水的生活如此不易。从那以后,他开始认真回想外公高体贵口中“征战”悬崖的故事:“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在外公的坟前我都会默默地磕几个头,然后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为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外公他确实不容易。”

许登带领全村党员在修渠先辈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受访者供图)

2015年,在沿海工作收入不错的许登决定回到家乡,回到这个他曾做梦都想逃离的地方。后来,他继承了外公当年的衣钵,成为高流村村支书。如今,高流村山清水秀,谷穗飘香, 700多亩良田、2000多亩经果林年年喜获丰收。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了5年的许登,也更加坚定了当初回家的选择:“做什么,总之都要考虑到的是集体,考虑的是大局,考虑的是整个地方的发展,根本不要去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就够了。老百姓支持,党需要我的话,我就会一直一直在基层做下去。”

继承祖辈衣钵,继续在这块土地上战贫的还有吴言刚。45岁的吴言刚是生机镇党委委员,他的父亲吴兴孔就是当年修建卫星大沟的一员。从小听着天渠故事长大的吴言刚说,“战天斗地,无私奉献,自力更生,众志成城。”这16个字一直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1999年,大学毕业的吴言刚成为生机镇中学的一名老师,他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知道教育对于一个贫困山乡的重要性。但那时候,有着2000多人口的镰刀湾村,每年到生机镇读初中的总共才十来个人。为了激发村里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吴言刚用为数不多的工资成立了奖学金:“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30块钱,从1999年就成立了一个奖学金。考上初中奖20块钱,初中升高中奖50,然后考上中专或者大学就是奖100。”

吴言刚

2004年,吴言刚四处借钱、去银行贷款,干脆在村里修了一个私立学校,请了老师来上课,通过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来提升村里的入学率。这所学校一直办到2015年,当年村里就考上了15个大学生。“这11年中,每年我都是亏钱的,包括我的很多亲戚朋友特别是家人到现在都不理解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只要做得有意义就行。” 吴言刚说。

后来,吴言刚从教育战线加入到脱贫攻坚战线,作为镰刀湾村村支书,带领村民们寻找致富的门路。在这段不断试错的历程中,他因为产业失败亏过钱,因为被村民误解受过委屈,因为工作难以推动甚至想过辞职经商。但最终,父辈们的“天渠精神”支撑他扛了过来:“只要想到他们老英雄战天斗地那种精神,再怎么比都没有他们那么困难,因为那个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民不怕修渠难,悬崖绝壁也登攀。回顾当初英雄泪,展望明朝人欣欢。”这是当年修渠人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诗句。

如今的生机,万亩荒山变良田,处处瓜果飘香。全镇发展了特色经果林产业和“短平快”农业产业6万多亩,6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通村通组路、安全饮水、电力通讯、住房保障、民生保障等已实现全覆盖。

而如今的“十大天渠”,已为生机人民服务了60多年,还有9条依旧在提供生产灌溉用水。每年,当地年轻人都会自发去渠上清扫维护,水渠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生生不息……

(贵州台记者王先宁、黄瑾、陈思思、黄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