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中一個非常強悍的民族,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

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爲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着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氏族走向聯合,逐漸形成了契丹民族,在北魏時就有契丹八部之說: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

唐朝初年,契丹族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開元年間,大賀氏聯盟解體,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與大唐屢有戰爭。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爲回紇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爲回紇所統治。

唐朝末年,契丹傑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於907年即可汗位。916年,耶律阿保機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在汴京仿照中原的皇帝又來了一次登基稱帝,並改國號爲“大遼”。

大遼統治中國的北方後,先後與北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交戰。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再次率領大軍南下,結果在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遇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最後宋遼兩國在城下締結“澶淵之盟”,從此兩國邊境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

1125年,大遼被新崛起的女真金國所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耶律大石帶領一部分契丹人西遷,在今中亞地區建立起了西遼王朝,國祚又延續了93年,直到1218年才被蒙古所滅。

契丹族作爲大遼國的統治主體,其威名遠播,尤其是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更是讓西方的很多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作“契丹”。

契丹族作爲大遼建國218年的統治民族,他們的種族人口也是衆多的,據統計,大遼滅亡的時候,還有着數百萬的契丹人,那麼,這些契丹人都到哪裏去了?爲何在後世就沒有契丹這一個民族了?

史學界一般認爲這數百萬契丹人的命運有以下這三種可能:

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了一起;

二、西遼滅亡之後,大部分漠北的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後被完全伊斯蘭化;

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着蒙古軍隊東征西討,逐漸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實際上,這三種可能最後都說明了契丹人實際上是被融合到了其他民族裏去了,如女真族、蒙古族等,契丹族也有可能被中國北方的漢族所同化融合。

據考證,目前生活在我國東北部的達斡[wò]爾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極可能就是契丹族的後裔。

另外,在我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但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斷言:大遼滅亡之後,數百萬的契丹人因國亡而四處奔波,強壯者可能被金、蒙政權徵召,四處征戰而分散到各地,後被逐漸同化;有的契丹族保持着較爲獨立的族羣,如達斡爾族獨立於我國某一角而延續了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