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變身“熊孩子”時,我們該怎麼辦?

前兩天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處淡定旁觀,沒有上前把孩子拉起來,也不着急哄。▼

這段視頻引起了網友的極度舒適:▼

“孩子好可憐,我笑得好開心!”

“90後都是同款父母,我只想說:幹得漂亮!”

“奶奶還有10秒到達戰場。”

做父母的應該多少都這種經歷,孩子想要達成某種目的,你沒同意,孩子就當衆撒潑哭鬧,此時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1

面對孩子當衆撒潑

你會怎麼做

在#90後父母的育兒觀#話題裏,大家好像都是一樣的做法,慣小孩?不存在的!

在把大家逗樂的同時,也有人質疑對情緒崩潰的孩子冷漠旁觀,不是明智之舉:▼

我也覺得這樣的冷處理不妥,雖然這樣的做法讓孩子知道“鬧是沒用的”,但在公共場合下,孩子的問題即沒有解決,又丟了面子。

除了死磕到底的冷處理,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撒潑招架不住,爲了讓孩子迅速安靜下來,會選擇“認輸”。

原本以爲孩子滿足了之後就會乖乖聽話,結果孩子卻越來越任性,動不動就撒潑打滾,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還有一類父母,直接當場教育孩子。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7步,其中的最後一步殺手鐧就是:當衆教育孩子,讓TA出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樣做會讓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並出現自慚形穢的念頭。

有次我帶小花在圖書館,看到一位媽媽給兒子講數學題,孩子好幾遍都沒有算對,他媽媽當場開始發火。媽媽越是生氣,他就越是算不出。邊上的人都在看他們,男孩低着頭,漲紅了臉。

我在想假如這位媽媽不這麼兇的話,小男孩也許就能算對了。

很多時候孩子比大人更要面子,當TA覺得很丟臉時,心裏所感受到的羞恥感,遠比我們想象中大。

2

“一做四不做”

治服熊孩子

不對哭鬧撒潑的孩子當衆教育、妥協、冷處理,不是意味着就不管了。

在《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就是: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選手嶽嶽說了這樣一句話:“社會對熊孩子的教育,遠不止過肩摔、飛毛腿,更不只是打罵和批評。一切皆教育。”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會就會替你狠狠教育,管當然要管,只不過要用對方法。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一做四不做”原則,值得我們每一位借鑑。

當孩子懂得拿哭鬧來要挾家長時,我們要堅持這樣兩條基本原則:▼

一做: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鬧沒用,實在想鬧就繼續鬧吧。

孩子的請求不合理,家長完全有權利拒絕,不能因爲孩子哭鬧就心軟。

這樣做並不是狠心,而是在教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告訴TA有些事並不是“你小你有理”。一旦家長覺得孩子當衆撒潑太丟人而選擇妥協,孩子會抓住大人這個弱點,沒完沒了。

四不做:不罵、不打、不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假裝離開。

通過當場長篇大論講道理,或者是用打罵把孩子給教育安分了,這兩種方式往往結局都一樣:沒啥用,家長的大道理彷彿耳邊的噪音,根本聽不進去,以後該怎樣還是會怎樣;同樣,把孩子單獨關在房間裏反思,相當於關禁閉,也沒有絲毫教育意義。

李玫瑾給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在街上,特別是有外人的場合,當孩子耍性子時,父母應將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帶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中,看着TA哭,進行一對一地管教。

孩子在哭泣的過程中會閉眼,但是也會有3次睜開眼睛的時候:

第一次睜開眼睛,孩子是想看家長有沒有關注自己,這時候家長只需要盯着孩子就可以了;

第二次睜開眼睛,孩子看着家長依舊無動於衷,心裏會想:他們怎麼不來哄我;

第三次睜開眼睛,孩子就會停止哭泣,因爲此時TA覺得哭也沒有用。

孩子撒潑打滾,並不是一件壞事,TA在表達需求,只是暫時還沒有學會達成目標的方法。

必須要給孩子一個好好講話的空間,等回了家,孩子發泄夠了,拿一塊熱毛巾擦擦臉,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進行溝通。告訴孩子錯在了哪,應該用什麼樣的合理方式,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的東西。

3

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

是“掌中大腦”打開了

我看到一位網友這樣說:當你的小孩趴在地上鬧着哭不起來,在這之前父母的所做作爲已經輸了。作爲父母,就儘量不應該讓這種情況出現。

孩子出現這些“熊行爲”真正的原因,是因爲他們的“掌中大腦”打開了。

腦科學家把大腦做了一個形象的類比,用我們的手掌形象化表示我們的大腦,提出了“掌中大腦”的概念。

四個彎曲的手指覆蓋在內折的大拇指上,拳頭外層代表前額皮質,也叫做理智腦,負責理性思考、調控情緒、人際關係等部分。當它負載在大拇指上工作時,人可以理智地思考。

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大腦蓋子會騰地一下打開,理智腦就不工作了,露出裏面的大拇指。代表着動物腦的大拇指露出來後,會激發人身體中的攻擊模式。

而一般大腦蓋子(前額皮質)直到25歲纔會發育完全,因此孩子的大腦蓋子更容易打開,也更容易發脾氣,會做出對人拳打腳踢、滿地打滾等行爲,這都是動物腦激發出的攻擊模式。

所以,在孩子哭鬧耍脾氣時,此時的狀態就是TA的大腦蓋子打開了,沒有辦法理性思考,這種情況下並不適合去解決問題。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常說的“孩子一發脾氣什麼都聽不進去”,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幫助把大腦蓋子“蓋”上。

小花很少在外鬧脾氣,是因爲我把她的哭鬧還沒有爆發時,就及時“暫停”了。我跟她小花有個約定,不管是我還是她有情緒時,另一方都可以向對方比出“數字4”這個手勢來提醒對方:你的大腦蓋子打開了,需要關上冷靜一下。

這是一種“積極暫停”,給情緒一個安全的角落,等到雙方都冷靜下來,再去和對方進行溝通。

用對了方法,你會發現,孩子管起來很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