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常看電影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日本傳統劍戟片中,武士們之間的對決往往都是非常快速的,最常見的都是一刀就而過就分出生死了。但是中國的武打片中更常見的還是兩邊乒乒乓乓打半天最終才能分出勝負。那麼到底哪種才更寫實呢?真實的戰鬥中到底是快速分勝負還是要打很久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既然是影視文藝作品,首先需要考慮的肯定也不是真實性,而是觀賞性。所以日本和中國武打片都不代表真實的打鬥情況。就算是日本劍戟片,一樣也會用快放來表現主角出手如電,並且讓配角故意賣破綻送人頭方便主角大殺四方。而且,不同情況下打鬥情況,肯定也是不同的,就比如中國武打片中,大俠砍龍套也是一劍一個,而日本劍戟片中不少武士間的最終對決也是要打一會的。另外,時代不同,無論是日本劍戟片還是中國武打片,其中的打鬥動作以及拍攝手法也都不斷的再改變。

當然,日本的劍戟片請的動作指導一般都是知名的道場師範,打鬥戲比較偏寫實,其中確實有不少比較真實的細節。尤其是早期的日本劍戟片,可以看出動作指導確實有真實打鬥的戰鬥經驗,很多細節並不是沒有戰鬥經驗的人能想象出來的。比如日本1969年上映的劍戟片《御用金》中,最終雪地對決的一場戲裏,武士爲了保證手部靈活,專門拿火把烤手前去決鬥。這種細節足以說明動作指導是真的有在冬天室外對抗的經驗的,手被凍僵的話顯然會對出手速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樣如果戴厚手套,一樣會對揮刀產生影響。所以最大程度保證手部靈活性的細節,尤爲真實。

但同樣在這部片子中,兩人對峙很久,主角把劍插入雪中,就算沒有格鬥經驗的普通人也能看出來打算挑起雪遮蔽對方視線,然而反派卻義無反顧的莽起來開始自殺式衝鋒,然後被主角用雪挑臉導致動作慢了被殺死。這顯然也是爲了劇情安排的打鬥,真實的打鬥自然不會是這樣上去送人頭。畢竟影視文藝作品還是要爲劇情和觀賞性服務,不是真實打鬥紀錄片,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真實。

同樣中國武打片,比如成龍的電影,打到人手會痛,打起來會利用環境和各種道具來進行戰鬥,打起來十分靈活,因地制宜。比起日本劍戟片中只要被砍中就靜止不動開始凹造型,這些細節也是日本劍戟片所缺乏的。所以並不存在哪種打鬥風格絕對真實,都是要爲整部作品的基調和觀賞性進行設計。

但是這兩種打鬥風格,其中也有兩國格鬥技術理念的不同。日本的武士階級是中國所沒有的,他們有很多中國觀念所不認同的理念,比如推崇一騎討進行單挑,再比如日本武士的剖腹文化。這些不同的理念直接導致了兩國的格鬥技術的差異。對於日本武士來說,勝負是非常重要的,爲了勝利即便死也是值得的,這代表着家族的榮耀。所以日本傳統格鬥技法中,有相當一部分被中國武師稱爲“捨身技”的技術動作。這種“捨身技”就是孤注一擲的打法,拼上一切去打死對方,一旦失誤就會被對方抓住機會打死。比如空手道中的搶背擊頭,整個人空翻起來用腳踢對方頭部,一旦被對方躲開,己方躺倒在地很容易被對方趁機攻擊。這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見不到的。

中國傳統武術的核心不是爲了勝利或是殺死對方,很多人說真正的武術是殺人技,這其實並不正確,要說殺人技,現代擊劍更符合殺人技的定義。只要能先捅到對方,哪怕我也被捅到都沒關係。殺傷對方的目標高於自身,不惜一切代價殺死對方,哪怕同歸,這才叫殺人技。包括日本的捨身技,賭上一切去打,哪怕一旦打空了失誤自己會死也沒有關係,這也可以說是殺人技。而現存中國傳統武術格鬥的第一要點,永遠是我不能死了殘了,可以輸,打輸了沒事,回去再練幾年回來報仇,但是死了殘了就啥都沒了。傳武裏基本見不到日本“捨身技”這種對方不死我死的技巧,中國傳武的格鬥思路永遠是我要進攻失利以後,要怎麼防對方反擊,甚至於我要打不過對方我要怎麼跑。

再比如踢襠戳眼一類技術,總有人說是殺人技,但現實就是你要殺人,拿把刀湊過去突然暴起,噗噗噗捅死對方顯然比你上去戳眼踢襠好使多了。藏把刀過去噗噗噗捅死對方,這叫殺人技。而踢襠戳眼是幹嘛用的呢?打個比方吧,你是良民,身上不帶凶器,然後遇到個高你一個頭的肌肉壯漢上來挑釁,人家體重可能高你8個量級,你打他身上根本不疼不癢,他打你一拳你就休克。這怎麼辦?只能打咽喉、眼睛、下陰這種薄弱部位你才能保證讓對方失去傷害你的能力,讓自己不被打死。所以這叫活命技,而非殺人技。

中國傳統武術裏所有打擊要害的招式,目的並不是爲了勝利,都是爲了迅速放倒對手以保證自身安全這一思路。在不流行一騎討單挑的中國環境,混戰情況是最常見的。比如幾個人一起上來打你,你如果不下死手麻溜放翻對手,那你可能就被打死了。但是絕大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的格鬥技巧,都不是奔着要害去的,畢竟誰都不傻,誰能把要害亮出來給你打?想要打中要害需要冒很大的風險的。所以中國傳統武術更多的是撬動對方重心,讓對方難以反擊,然後再補刀這類思路。在兵器格鬥也一樣的,中國武術首要先護身,比如夜戰八方藏刀式這類技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求能砍到人,只求不被人偷襲到。這種格鬥思路的技術在日本傳統技術中就很少能見到。

這種理念上的區別,也就導致了兩國格鬥技的打法不同。日本技術更注重進攻,而中國的技術更強調攻守兼備。所以兩國的武術行業人員去做動作指導,設計出來的打鬥風格自然是有着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可以說,兩種打鬥風格都不寫實,也可以說兩種打鬥風格也都比較寫實,只是兩國的打鬥環境、格鬥理念不同導致的差別。

當然現實中的打鬥,也不太可能真的像老港片裏乒乒乓乓打很久都分不出勝負,老港片中兩人先拿長兵器打一會,然後換個短兵器再打,然後再換成徒手打一會,主角還得被打的非常狼狽,在逆境中突然摸到掉落的兵器一下殺死反派。這種套路顯然也不是真實打鬥情況,這種套路更多的是爲了全方位展示演員的各種打鬥功底。這種套路在2012年印度尼西亞的電影《突襲》中依然被沿用。但是這種老派的打戲風格,顯然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觀衆審美了。所以《突襲》之後印度尼西亞動作片也沒能延續《突襲》的類型模式。

而日本的劍戟片那種着重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內心,然後一擊分勝負的打鬥動作也一樣沒落很久了。對於觀衆來說,現在喜歡的是節奏更緊張更明快的的打鬥風格。這種風格日本傳統的劍戟片玩不出來,他們那種追求一擊必殺的理念打起來並不好看。相反中國傳統武術中就有很多更具有觀賞性的動作,這就導致了即便是喜歡講究傳統的日本,在拍攝真人版《浪客劍心》時,還是請了曾給甄子丹服務的香港武打動作團隊來設計打鬥動作,並且大受好評。從動作戲的觀賞性上來說,中國武行一直都是站在世界最前列的。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