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堂至今仍是不少老西街人休閒的好去處

12月初的一個黃昏,在完成“走讀西街”系列報道最後一個地點——地藏堂的探訪後,我們走出大門,夕陽西下,平添了幾分冬日的蕭瑟與落寞。我們知道,在守門的阿姨把地藏堂的推籠門“吱”的一聲關上的時候,“走讀西街”系列採訪終於劃上了句號。

挖掘、記錄西街人文歷史

鐫刻城市發展印記

選擇進行“走讀西街”系列採訪報道的理由,是因爲西街在不少市民心中的地位不一般。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這些記憶會附着在某些地方。在玉林,西街就是其中一個承載着城市記憶的地方。而且,更爲重要的是來自時間的緊迫感。時下西街正在進行大規模改造,隨着改造工程的持續進行,市民記憶中的西街將改變模樣,其中的一些建築正在逐步成爲歷史。西街有着怎樣的過去,未來又將如何演繹?挖掘歷史、記錄歷史,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媒體的職責所在。

於是,在今年4月,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以西街爲座標,開始了這次尋根之旅,對這處玉林頗具代表性的棚戶區進行歷史梳理、採訪報道,希望通過文字和圖片鐫刻下玉林在城市發展變遷過程中的一些印記,盡我們所能留下一份珍貴的資料。

從乍暖還寒的4月到寒風凜冽的臘月,春去冬來,在這幾個月裏,我們儘可能地觸摸玉林城區的歷史脈絡,認真傾聽居民訴說的崢嶸歲月和溫情往事;我們在西街的巷弄間穿梭,在老宅前、祠堂裏兜兜轉轉,流連於雕花門楣與青磚黛瓦間。西街人也在用行動默默支持我們:吳伊先拿出自己收藏幾十年從未示人的父親繳獲的日本軍刀向我們展示;臥病在牀的90歲高齡盧英豪老先生特意手繪四川閣地圖從北京寄給我們;傍晚時分,翁大姐還帶領我們走街串巷,給我們介紹古宅往事……西街人的質樸與熱情,一直溫暖並鼓舞着我們。

我們認真梳理有關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最終,將採訪轉化成共40篇近10萬字的新聞報道。《回望西街 收藏歲月的印記》《西街文丞相祠 會際歷史風雲》《粵東會館 見證玉林商業文明歷史》等一篇篇報道相繼推出,探尋玉林的過去,展望玉林的未來。

讓更多市民深入瞭解西街人文歷史和城市發展變化

通過“走讀西街”系列報道,更多市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西街的人文歷史以及各個時期玉林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變化。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裏,“西街”成了市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成爲不少市民首選的網紅打卡地。攝影愛好者、文史學者以及熱心市民紛紛走進西街,以各自的方式觀察、探尋、感觸西街的一磚一瓦,在西街裏傾聽歷史的迴音。

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過程,待若干年後人們回過頭來看古老又年輕的西街,也許能通過我們記錄的文字和圖片,觸摸西街的歷史滄桑,在厚重的歷史印記上展望描摹出未來的藍圖。

玉林師範學院副教授李嬴銘說,“走讀西街”系列報道是玉林歷史上難能可貴的一次新聞與歷史文化融合的採訪報道。玉林作爲千年古州,西街裏的每一座老宅都有着屬於它自己的故事與傳奇,“走讀西街”系列報道寫的就是玉林人的生活、玉林城的記憶。“‘走讀西街’寫實的採訪報道喚起玉林人歷史的記憶,文化正是在歷史的沉澱中越來越豐富,一個地方文化自信的建立與發展,就是需要更多類似這樣的挖掘與探尋。”

玉林市博物館副館長李義凡是“走讀西街”系列報道的顧問成員,一直關注並指導我們進行“走讀西街”採訪報道。“西街的粵東會館、吳弘建故居、文丞相祠等歷史建築是人文、商貿、民俗、建築等文化的重要景觀,一直以來也是民俗專家、史學專家研究玉林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內容。”李義凡表示,西街作爲玉林以前最爲繁盛的商業街區,曾經是各地商幫的重要活動場所,經昌、信昌、陳意隆等一大批玉林傳統商號聚集於此,是名副其實的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玉林傳統商業博物館”之稱,因此,西街對於玉林來說,意義和地位無可替代。“在目前玉林全力推進‘東融’‘南向’開放發展、打造‘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的當下,更應該傳承和發揚玉商精神,所以,‘走讀西街’系列報道的出現,適逢其時。”

西街的改造工程仍在進行,其中必然還有更多的故事、得失、經驗值得去探尋與記錄,也還有許多現實的問題需要深思與解決。比如,“新西街”對歷史建築文物如何保護和傳承、動遷之後市民日常生活如何重建、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如何創建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城市綜合治理、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無疑都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爲媒體人,我們會繼續關注。目前,雖然“走讀西街”系列報道已告一段落,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探尋走訪新徵程的又一新起點。

原標題:系列報道劃上句號 走讀西街:一次尋根之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