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畫像

隨便舉幾個例子:

“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享壽80歲,

楷書四大家柳公權享壽87歲。

顏真卿遇害的時候75歲。

明朝著名的書畫家文徵明,享年89歲。

剡縣(今浙江嵊縣)王羲之故居

那麼,作爲朝廷要員的王羲之,爲何壽命卻很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先談談王羲之的身世背景。

王羲之家族是西晉時期山東琅琊王氏家族,是將相之家、書法世家、名門貴胄。王羲之所處的年代,在中國歷史上,屬於魏晉南北朝,這時期,戰亂不斷、國家分裂。到公元280年,晉武帝統一了全國,但這種安定局面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十年,不久八王之亂起,晉室南遷永嘉南渡。

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覽在西晉初官至光祿大夫,王覽的哥哥是著名的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在西晉時官至太保,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八王之亂時,追隨掌握軍權的司馬越,王曠與司馬家族的司馬睿又是表兄弟。王曠通過從兄王導建議晉室南遷,得到司馬睿的接受,於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抵達建鄴(今南京)。

王氏家族跟隨司馬睿舉家南遷,建武元年,司馬睿在建康(魏晉六朝時期的今南京)稱帝,是爲晉元帝。任命王羲之父親王曠爲揚州北境的淮南太守。

晉元帝登基那天,王曠從兄王導和文武官員前來朝賀。晉元帝忙從御座上拉住王導的手要求和他坐一起接受百官朝拜。晉元帝認爲,他能有今天,得力於王導和王導的堂兄王敦,對王氏家族成員都封了重要官職,並親賜琅琊王氏爲“第一望族”,王氏勢力最大的時候,朝中官員四分之三以上是王家或與王家有關的人,真可稱得上是“王與馬,共天下”。

隨着王氏家族的日益強盛,王導堂兄弟王敦擁兵驕恣,對朝廷構成威脅,王敦於永昌元年(322)在湖北武昌舉兵叛亂,惹怒皇帝,王氏家族從此大禍臨頭。這次叛亂雖然沒有禍及王羲之,但王氏家族的勢力卻大大削弱,也再沒有以前那樣的受皇帝恩寵了。

可以這樣說,自王羲之始,王氏家族的日子便如履薄冰,隨時都有危險存在。

我們再談談王羲之官場失意。

永和十一年(355)春,也就是在蘭亭聚會後的第三年,王羲之放棄了二十多年的“官齡”,徹底告別官場,拖兒帶女來到剡縣(今浙江嵊縣)過起了隱居生活。那爲什麼王羲之突然辭官,決定歸隱呢?

王羲之歸隱的政治原因便是他的朝廷“靠山”——殷浩的不幸倒臺。殷浩曾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與王羲之交好,據《世說新語》載,殷浩稱讚王羲之“逸少清貴人,吾與之甚至,一時無左右”。殷浩曾推舉王羲之爲護軍將軍。護軍將軍的權力很大,是中央禁軍的主力,不但有一支保護皇帝和京師的軍隊,而且其下有屬官,若受命出征,還可以設參軍。殷浩倒臺的原因歸於北伐戰爭的失敗。

王羲之另外一個辭官的原因,便是與王述的矛盾。王述何人?據史書記載,王述原與王羲之同年同宗,又爲東周太子晉裔孫,王述生於太原王氏家族,王羲之生於琅琊王氏家族。

王述任會稽內史時其母亡故,王述按古制要守孝三年,由王羲之接替,喪期內,王述一直想着王羲之登門拜訪,但令王述屢屢失望,王述覺得受了奇恥大辱,兩人從此便產生矛盾。王羲之當時在王述的管轄之下,王述找各種藉口,對對王羲之百般刁難,生性耿直的王羲之當然不願忍受,於是,便提出辭官。王羲之曾說過“吾素自吾廊廟志”,說明他一直是不願意在朝爲官的。

王羲之爲官期間,一直鬱郁不得志,這也是促其壽命不長的一個原因。

兩個孫女的幼年夭折,給進入暮年的王羲之又一巨大的精神打擊

辭官後的王羲之過着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也享受着人間的天倫之樂,沒有繁瑣的政務纏身,也用不着在官場朝廷間周旋,更不用在枯燥無味的案牘疏奏上勞神。然而他還是覺得未實現平生志願,倍感遺憾。曾感言:“年在桑榆,自然至此。傾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也就是王羲之53歲時,兒子王操之(延期)的女兒“四歲暴疾不救”,王獻之(官奴)女兒玉潤也因疾病而亡。王羲之在《延期官奴貼》中稱“十日之中,二孫夭命。”白髮人送黑髮人,不禁使王羲之感嘆:“傷惋之甚,不能已已”,這種打擊非常人所能理解。

王羲之書《官奴帖》

不幸的事接連發生,就在兩孫女夭亡的第二年,即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老家祖墓接連被毀,王羲之痛徹心肝,寫下了《先墓帖》,釋文:“舊京先墓毀動,奉諱號慟,五內若割,痛當奈何?王羲之頓首。”還寫下了《喪亂帖》,釋文:“喪亂之極,先墓再遭荼毒,追惟酷甚,號慕催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隨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王羲之書《喪亂帖》

從以上兩帖中,我們不難看出王羲之的巨大傷痛和無奈,活人不得心安,死人也不能安穩於地下。

王羲之書《先墓帖》

最後一個影響王羲之壽命的原因,便是他晚年隱居期間,信奉道教,煉服丹藥導致身體每況愈下。

東晉名士學人常感人生易老,生命短促,想通過煉服丹藥以求長生不老。王羲之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們一家信奉五斗米道,大家知道,古代取名很講究避諱,而王羲之父子名字後都帶一“之”字,這恰好就是信奉五斗米道教的標誌,每個人的人名後綴一“之”字。王羲之煉服的丹藥是“五石散”,即五種石藥:鐘乳石、紫英石、白石英、硫磺、赤石脂。這些原料在當時比較稀缺,按不同比例配製成藥後,據說能治病強身,還能壯陽,甚至讓人神明開朗,飄飄欲仙,還有美白功效。

但是,丹藥含有鉛和汞等物質,服食久了就會對人的腸胃產生極大的副作用。這期間他寫下了服食丹藥身體不適的《乾嘔帖》、《極寒帖》、《夜來腹疼帖》和《衰老帖》,看來,丹藥短暫的快感給他換來的是病痛的折磨,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就如其言:“吾服食久,猶爲劣劣。”這位歷史上有名的“書聖”,就在他五十九歲那年與世長辭了。

王羲之書《夜來腹疼帖》,也稱《上虞帖》。

綜上所述,王羲之壽命之所以不長,是官場失意、靠山倒臺、先墓遭毀、兩孫夭亡和煉服丹藥這幾個原因了,尤其服食丹藥,追求精神的灑脫和麻醉,是他最致命的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