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讀“三家分晉”,感慨千軍萬馬還不如一場大水,後來再讀,明白啥叫做“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智伯瑤和韓、魏兩家一起打趙家,久攻不下之際,智伯瑤找到了晉陽城地勢上的缺陷,利用雨季挖河道水淹晉陽城,這招還真管用。只是,趙家非但沒有被滅,反過來聯合韓、魏兩家,也用了水淹的方式,完滅智氏。

史上用水攻的著名戰例不少,但是,此招殺傷力太大,一般將領都不願意用,一不小心就會傷及無辜。但是,南梁皇帝蕭衍卻不這麼認爲:我修大壩,不用出兵就能逼走魏軍,何樂而不爲呢?事實上,結果真讓他高興了麼?

修大壩這個方法粗一聽還挺在理,理論上絕對成立,大壩的目的不就是阻水嘛,這個方法已經用了上千年了。但是,有個前提條件,得滿足地形、水流落差、地質情況等硬性條件。如果岩層不足以承壓,修大壩不就等於在豆腐上蓋房子嘛,帶來的破壞都不用想象。

蕭衍還算是一個負責的皇帝,特意派出官員勘測。官員也很負責,彙報時就說:不宜修大壩,理由就是淮河含沙量大,河牀不穩,無法承受大壩的重力。淮河在史上和長江、黃河、濟水並稱爲“四瀆”,在宋以前都是經淮陰入黃海。淮河的支流特別多,下游地勢飄忽不定,造成落差很大。淮河流域每年都會有暴雨季節,這就給泄洪帶來了巨大壓力。

不過,這一次蕭衍很執拗,他更相信人的力量,堅持要在淮河上修大壩。他就不擔心萬一大壩塌了,害的則是自己的子民麼?蕭衍只相信一個道理,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只是,自然的規律就這麼容易讓道麼?淮河浮山峽內,有一座攔河大壩遺蹟——浮山堰,就是當年蕭衍堅持要修的淮河大壩。

那麼,蕭衍爲何如此堅持呢?

他和北魏對峙的時間太久了,在爭奪壽陽時,他認爲:可以用水攻的方法逼迫北魏退軍。浮山堰等於是將淮河一截兩段,上游水位很快暴漲,壽陽的魏軍都跑到山上了,形勢看上去真是一片大好。只是,這個大壩是土壩,它在水流面前,堅持不了多久。也就在修好後的四個多月時間,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九月十三日,就聽得轟然一聲,大壩被洪水沖垮了。

據說,三百里外的地方都能聽見這聲巨響,那時的水位基本和堰頂齊平,洪水衝破束縛後,一瀉千里。只是害了下游的老百姓,兩岸村莊瞬間被洪水沖刷淹沒,這些村莊的人口大概有十餘萬人。 並且,這樣的“天才”方案實施起來自然是非常費錢的,就算放在現代也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梁武帝基本搬空了南朝的家底纔算搞定。

但從水利設施的角度來看這個淮河大壩,學者對浮山堰評價還是頗高的,創造了很多第一。主壩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積估計有6700多平方公里,總蓄水量在100億立方米以上,主副壩填方約達200多萬立方米,這幾項指標在當時都是世界的一位。壩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術水平最直接的表現,國外的土石壩至12世紀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

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大壩的命運多舛,之前就被春季的洪水沖垮過,蕭衍下令繼續修。據說,動用勞動力高達20萬人。由於水勢急,大壩沒法合龍,於是,就採用了護欄的方式,在護欄裏先填巨石塊,再填土。兩年的寒暑往來,夏季疫情流行,冬季遭遇嚴寒,據說,修這個大壩,民工死了有大半。但是,在蕭衍看來,只要大壩修成功,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不知道的是,洪水正在蓄積力量,結果,狠狠的打了他的臉。

這不禁讓人想起另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有分水堤壩、溢洪道、進水口,還有其它附屬工程,已經用了兩千多年了。浮山堰在蕭衍眼中,就是純粹的軍事工程,連溢洪道還是魏軍挖的。當時,水位幾乎和堰頂平齊,梁人也怕啊,就散佈謠言,梁軍不怕打仗,就怕沒水。結果,人家魏軍還當真,賣力氣挖了兩條泄洪道,只是大水依舊沖毀了浮山堰。

蕭衍執意要修的淮河大壩,其結果就是自損了差不多三十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

國力瞬間爆跌,更惡劣的影響是民心散了。這是人爲的災難,本可以避免,只因爲在位者的剛愎自用,絲毫不體恤民情,這事件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南梁開始走向毀滅。侯景就是在壽陽起兵的,一路順暢,直達建康,蕭衍最後就是被侯景囚禁餓死而亡。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自然力量一定要順應,否則,只會害了自己。蕭衍沒有在強國強軍上動腦筋,而是自以爲是,認爲人的力量一定會搞定一切,事實卻無情的告訴他:“你連水都無法控制。”

參考資料:

【《浮山堰》、《梁書》、《資治通鑑·梁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