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負轉正”看內蒙古發展底氣——回眸2020年內蒙古經濟運行系列報道(2)

2020年,是內蒙古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來,面對新冠疫情持續衝擊、復工復產、決勝全面小康等發展大考,我區聚焦“六穩”“六保”,堅持穩中求進,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穩健前行。

保持定力育新機

內蒙古有一張聞名世界的名片——“中國乳都”。

2020年,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環境持續惡化的嚴酷形勢下,以伊利集團爲代表的內蒙古乳業逆勢崛起。

最新公佈的“全球乳業二十強”榜單上,連續多年穩坐亞洲乳業頭把交椅的內蒙古伊利集團成功闖入“全球乳業五強”陣容。

2020年4月29日,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綠色智能製造樣板基地、融合三次產業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項目開工。項目建成後,每年創造GDP將超過1000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口50多萬人。

當天,內蒙古召開推進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總投資超過萬億元的全區300多個10億元以上高質量發展項目開復工。

進入2020年第四季度,內蒙古經濟建設一線連續傳出振奮人心的消息——

7月份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疫情後實現首次正增長。

前三季度阿拉善、烏海、包頭、赤峯等7盟市生產總值增速實現正增長。

前三季度阿拉善盟、包頭市和錫盟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達10.4%、9.6%、8.8%。

10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速當月實現由負轉正。

……

歷史永遠不會忘卻這些溫暖經濟的發展拐點。

增速由負轉正,內蒙古贏得發展的底氣在哪裏?

“堅守戰略定位、保持戰略定力,探索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發端於高質量的內蒙古決策部署動員令,反映了草原兒女的共同意願,吹響了決勝全面小康的衝鋒號,催生出2020年內蒙古推動經濟發展施工圖——

着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向下遊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形成以創新爲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堅持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佈局;

下大氣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精心實施重點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破除障礙,提升實效,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

“內蒙古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要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說到底還是轉換動能。”在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曹永萍看來,一幅施工圖,爲疫情條件下全區經濟動能轉換開闢了新路徑。

1-11月,全區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22.3%;全區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2%;全區快遞業務量1.7億件,同比增長37.3%……

回望動能轉換的一道道亮麗風景,才能理解一個地區的奮進與崛起、光榮與夢想。“下決心把結構調過來、動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奮力開闢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保持戰略定力,危機中育新機,內蒙古一諾千金、底氣十足!

 奮力攀登開新局

決策部署的正能量一旦爆發,發展道路上的“冰川”漸次破裂,釋放出重啓經濟的巨大歷史迴響。

今年“五一”過後,內蒙古第一電力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賬戶上多出713.63萬元。

這是包頭市失業保險中心返還的援企穩崗資金。受疫情影響,該公司一季度產值同比銳減6000萬元,經營壓力較大。

“有了這筆錢,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爲公司走出困境發揮了關鍵作用。”公司總經理張勇志說。

2020年,爲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內蒙古對企業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費實施“免、減、退、緩”措施。

爲什麼要這樣?

春節後,全國因疫情延遲復工。延遲一天,全國減少的GDP高達1500億元左右。“停工時間越長,經濟重啓和復甦的難度越大。作爲欠發達的內蒙古,我區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永軍說。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按照發展施工圖,內蒙古加快經濟恢復的行動一環緊扣一環——

呼和浩特等7個城市發放消費券7580萬元提振消費。

內蒙古推出銀稅互動平臺服務,緩解企業融資難。

全區減免疫情期間中小企業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質量興農興牧、品牌強農強牧全區行動深入推進。

各盟市分4批次召開推進高質量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

……

疫情雖未去,山河幸無恙。艱苦卓絕的奮鬥,讓幾近“停擺”的內蒙古經濟“動”起來:街頭巷尾的叫賣聲迴響在耳畔,一度空寂的商場迎來久違的顧客,一個又一個大項目落地的好消息更是令人振奮——

全國唯一的現代農牧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伊利奶牛和肉牛雙產業集羣項目落地,中國乳業產業園內蒙古東部中心、西部中心高端奶源項目開工。

總投資252億元、內蒙古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引綽濟遼項目開復工,項目建成後,蒙東工業農業及生態缺水將有效緩解,受益人口超百萬。

總投資126.28億元、蒙東重要能源通道項目——集通鐵路電氣化擴能改造項目開工,集通鐵路將迎來全面提速,年貨運量將增加至8000多萬噸。

鄂爾多斯沿黃430公里生態廊道項目開工,一道荒漠綠化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並舉、生態旅遊與沙生產業共促的高質量經濟帶,正在內蒙古迅速崛起。

杭錦後旗羊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生產項目投產,當地每年產生的220萬噸羊糞通過生態化處理,正轉化爲有機肥投入農業生產。

總投資20億元的納米微晶石項目落地奈曼旗,項目投產達效後,年產值30億元,終端產品將廣泛用於5G通訊、航天軍工領域,市場前景廣闊。

快手投資百億元在烏蘭察布建設數據中心,30萬臺服務器的項目規模與60EB的存儲容量,爲我區大數據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呼—張—京”和“赤——喀(喀左縣)”高鐵開通,呼和浩特至太原南首次開通動車,經由我區的中歐、中亞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內蒙古形成縱橫八方的開放格局。

總投資50億元的蒙能金山2×66萬千瓦熱電廠擴建項目開工,同步建設的高效煙氣脫硫脫硝裝置,將使其成爲追趕世界一流水平的環保熱電項目。

目前,各盟市總投資超過1.5萬億元的重大項目開復工,均是轉方式、打基礎、利長遠的項目。

篤定前行強自信

2020年,內蒙古一路走來,經歷了嚴峻的考驗、抉擇的艱難、奮鬥的艱辛,也收穫着發展的喜悅。

2020年初冬時節,鄂爾多斯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腹地,一排排藍色光伏板迎風矗立,一眼望不到邊。隨着達拉特光伏發電基地二期項目建成,這裏即將成爲全國最大的沙漠光伏綠色發電基地。

“全國最大”,到底有多大?

“基地項目總規模200萬千瓦,是國家光伏發電領跑應用基地,目前已建成100萬千瓦。”項目經理於皓偉介紹。

“綠色發電”,“綠”在哪裏?

基地外圍栽植沙障植物形成綠化帶,光伏板下培植矮化經濟林防風固沙,種植黃芪等經濟作物推動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不止於此。光伏發電基地項目全部併網發電後,年發電量40億度,有效治沙12萬畝;在節約大量電煤的同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0萬噸,減少粉塵排放70萬噸。

“明年開春,這裏又是一片綠色。”站在基地沙障林高處,達拉特旗發改委主任李銳充滿期待。

力量向發展聚集,精神爲發展振奮。今天的內蒙古,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

總投資45億元、年產10萬噸石墨烯的豐域集團大烏澱石墨產業項目在烏拉特中旗開工。這個集石墨深加工、石墨烯應用、高新建築材料研發生產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鏈項目投產後,將真正做到“喫幹榨淨”資源,年產值170億元,可解決萬人就業。

豐域集團董事長顧巖說:“我們有決心將腳下的這片土地打造成全球知名的超大型新材料產業基地,實現以石墨烯材料爲基礎的產業裂變。”

一年來,我區保持戰略定力,守住經濟發展底線,並以建設亮麗內蒙古的勇氣重啓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蒙能集團包頭固陽10萬千瓦光伏電站併網發電。

呼和浩特沙爾營物流園4條環保建材生產線運行。

包頭、烏蘭察布七蘇木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

國內首個萬噸級聚乙醇酸項目在內蒙古建成試產。

全國最大的政務雲大數據災備中心項目在內蒙古投運。

……

2020年,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征程上,內蒙古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使命擔當投身實踐,構建新發展格局煥發出無比光明的前景。

阿拉善盟生產的靛藍產品已佔全球市場份額的90%,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

興安盟優質大米首次走出國門;河套番茄打開非洲市場並銷往39個國家和地區。

高端裝備製造“巨無霸”——北重集團載重330噸的電動輪礦車銷往澳洲市場。

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戰略通道——二連浩特、滿洲里口岸開行中歐班列首破5000列。

疫情肆虐的2020年,內蒙古所贏得的經濟發展自信與底氣,由每一個內蒙古人共同書寫。

內蒙古已建成綠色礦山375家,其中52家礦山被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全區糧食產量突破730億斤,連續3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實現“十七連豐”。

全區稀土化合物、單晶硅、乳製品、聚氯乙烯產能居全國前列,羊肉產量和奶產量居全國第一。

全區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突破4000萬千瓦,發電量超過800億千瓦時,位居全國第一。

……

不忘本來,才能面向未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蕩奔湧——擁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內蒙古靠什麼續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輝煌?生動的實踐必將進一步作答:“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楊帆)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