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孩子在兩歲左右的時候最好玩,這時候孩子自己會走,會說,喜歡模仿別人,感覺特別聰明,特別逗。

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一個高讚的視頻,視頻裏一個年輕的爸爸,帶着兩歲左右的萌娃到廣場去玩。

玩着玩着爸爸在前面翻起跟斗來了,萌娃看到爸爸在前面翻跟斗,覺得很好玩,就想學爸爸,但是卻發現自己學不會,聰明的萌娃乾脆躺在地上翻滾,爸爸翻跟斗寶寶滾地龍,真是一位神同步的父子。

視頻下面網友紛紛評論,真的太搞笑了,萌娃太萌了,這孩子真聰明,自己學不會還會在地上滾。

這個爸爸帶娃的方式值得讚賞

帶孩子到廣場玩,而不是在家宅

說明爸爸平時帶孩子還是經常帶着出來活動的。對於孩子來說,每天足夠的戶外運動,可以讓孩子多觀察外面的事物,刺激孩子的智力發育。經常在外面玩的孩子會更聰明。

而且戶外還會有陽光照在孩子身上,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提高孩子鈣的吸收。

出到外面孩子會活動筋骨,孩子走路就是一種極好的運動。

爸爸在帶孩子玩的過程中,不怕累,不怕髒

爸爸在前面翻跟斗,其實也是蠻累的,但這樣子可以刺激孩子跟着爸爸運動。

兩歲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而模仿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工具。

在199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安德魯梅爾特佐夫,進行過一個相應的實驗:讓一個一歲半的孩子模仿成人,拉開啞鈴的經過。之後讓這個孩子學着拉開啞鈴,孩子嘗試的用大人的方式兩個手去抓,卻發現抓不動。

聰明的孩子,開始自己想辦法拉開啞鈴,於是孩子把啞鈴放在桌子邊上,用兩個手拉啞鈴的另一端。這個聰明的孩子,終於把啞鈴拉開。

這也說明我們孩子在模仿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習創新的過程。

家長抓住孩子模仿的敏感期,讓孩子學習創新,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容易養成學霸。

模仿是最好的學習工具,利用好寶寶模仿特點,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一、出生時建議母乳餵養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時就開始模仿大人張開嘴,撅着嘴或者嘴巴里面動舌頭。

儘可能地進行母乳餵養,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鍛鍊自己嘴巴和舌頭的力量和敏感度。

二、4個月多跟孩子聊天

孩子在四個月的時候,會盯着大人的嘴巴,看大人說話的時候,嘴型是怎麼動的。

那些先天失聰的孩子,甚至可以通過看大人的嘴型,經過教育,即使耳朵聽不到,也能夠學說話。

但是一定要在孩子模仿敏感期進行。

這時候家長要多跟孩子聊天,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一定要面向孩子,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口型,在說話的時候儘可能是配合的表情。這樣纔有利於孩子的模仿。

三、1歲左右孩子學說話,學走路

這時候家裏面要避免出現一些髒話,或者不好聽的口頭禪。因爲很容易會讓孩子學去。

建議媽媽可以買一些圖多字少的繪本,跟孩子一起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儘可能慢一些,讓孩子也能感受書本在講什麼。

家裏人走路的時候儘可能的姿勢正確。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有老人家帶的孩子,老人喜歡揹着手走路,而孩子也跟着揹着手走路,這其實並不利於孩子平衡自己的身體,可能會容易摔跤,所以我們再帶孩子的時候儘可能走路是兩手擺起來。

四、兩歲跟着媽媽做家務

比如看到媽媽擦桌子的時候,自己也會拿一個布去擦桌子。

看到媽媽洗碗也想搶着要洗碗。這時候媽媽可以拿一個盆裝點水,再放一些不會壞的碗給寶寶自己洗。

孩子模仿敏感期,父母避免四種誤區,讓孩子越模仿越聰明

1、避免說話時不看孩子,沒有表情

孩子會聽過看媽媽的口型來模仿,怎麼開口說話?所以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面對的寶寶。

孩子還通過媽媽說話時的表情來理解話裏面的意思,所以媽媽在說話的時候儘可能的表情誇張一些。

2、避免一直跟孩子講疊詞

比如說讓孩子喫飯,經常說喫飯飯,其實孩子學會說話之後,家長就要給孩子講正規的語言,喫飯就是喫飯,要讓孩子知道正規的語言到底是怎樣的,經常跟孩子講疊詞,反而不利於孩子語言的形成。

3、避免打擊孩子模仿的興趣

孩子看到媽媽拖地,覺得很好玩,也拿着一個溼噠噠的拖把想拖地。

很多家長這時候就會訓斥孩子:媽媽剛拖完地,你又把它弄溼,搗什麼亂?

事實上,孩子其實是看到媽媽拖地,自己也想學。被家長這麼一訓斥,就會打擊孩子模仿的興趣。

家長可以教孩子怎麼把拖把擰乾一些,怎麼拖得更乾淨!

4、孩子模仿壞行爲太緊張

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無意中學會了講粗口,很多家長會很緊張,立刻制止孩子,甚至是罵孩子,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行爲。

正確的做法:裝作沒看到沒聽到,讓孩子覺得這樣沒有意思,都沒人關注我,孩子反而不學了。

話題:你們家孩子在模仿敏感期的時候,有什麼好玩的行爲?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還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也歡迎關注菁媽育兒。#萌娃#啞鈴#家長收藏

而且戶外還會有陽光照在孩子身上,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提高孩子鈣的吸收。

出到外面孩子會活動筋骨,孩子走路就是一種極好的運動。

爸爸在帶孩子玩的過程中,不怕累,不怕髒

爸爸在前面翻跟斗,其實也是蠻累的,但這樣子可以刺激孩子跟着爸爸運動。

兩歲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而模仿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工具。

在199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安德魯梅爾特佐夫,進行過一個相應的實驗:讓一個一歲半的孩子模仿成人,拉開啞鈴的經過。之後讓這個孩子學着拉開啞鈴,孩子嘗試的用大人的方式兩個手去抓,卻發現抓不動。

聰明的孩子,開始自己想辦法拉開啞鈴,於是孩子把啞鈴放在桌子邊上,用兩個手拉啞鈴的另一端。這個聰明的孩子,終於把啞鈴拉開。

這也說明我們孩子在模仿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習創新的過程。

家長抓住孩子模仿的敏感期,讓孩子學習創新,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容易養成學霸。

模仿是最好的學習工具,利用好寶寶模仿特點,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一、出生時建議母乳餵養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時就開始模仿大人張開嘴,撅着嘴或者嘴巴里面動舌頭。

儘可能地進行母乳餵養,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鍛鍊自己嘴巴和舌頭的力量和敏感度。

二、4個月多跟孩子聊天

孩子在四個月的時候,會盯着大人的嘴巴,看大人說話的時候,嘴型是怎麼動的。

那些先天失聰的孩子,甚至可以通過看大人的嘴型,經過教育,即使耳朵聽不到,也能夠學說話。

但是一定要在孩子模仿敏感期進行。

這時候家長要多跟孩子聊天,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一定要面向孩子,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口型,在說話的時候儘可能是配合的表情。這樣纔有利於孩子的模仿。

三、1歲左右孩子學說話,學走路

這時候家裏面要避免出現一些髒話,或者不好聽的口頭禪。因爲很容易會讓孩子學去。

建議媽媽可以買一些圖多字少的繪本,跟孩子一起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儘可能慢一些,讓孩子也能感受書本在講什麼。

家裏人走路的時候儘可能的姿勢正確。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有老人家帶的孩子,老人喜歡揹着手走路,而孩子也跟着揹着手走路,這其實並不利於孩子平衡自己的身體,可能會容易摔跤,所以我們再帶孩子的時候儘可能走路是兩手擺起來。

四、兩歲跟着媽媽做家務

比如看到媽媽擦桌子的時候,自己也會拿一個布去擦桌子。

看到媽媽洗碗也想搶着要洗碗。這時候媽媽可以拿一個盆裝點水,再放一些不會壞的碗給寶寶自己洗。

孩子模仿敏感期,父母避免四種誤區,讓孩子越模仿越聰明

1、避免說話時不看孩子,沒有表情

孩子會聽過看媽媽的口型來模仿,怎麼開口說話?所以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面對的寶寶。

孩子還通過媽媽說話時的表情來理解話裏面的意思,所以媽媽在說話的時候儘可能的表情誇張一些。

2、避免一直跟孩子講疊詞

比如說讓孩子喫飯,經常說喫飯飯,其實孩子學會說話之後,家長就要給孩子講正規的語言,喫飯就是喫飯,要讓孩子知道正規的語言到底是怎樣的,經常跟孩子講疊詞,反而不利於孩子語言的形成。

3、避免打擊孩子模仿的興趣

孩子看到媽媽拖地,覺得很好玩,也拿着一個溼噠噠的拖把想拖地。

很多家長這時候就會訓斥孩子:媽媽剛拖完地,你又把它弄溼,搗什麼亂?

事實上,孩子其實是看到媽媽拖地,自己也想學。被家長這麼一訓斥,就會打擊孩子模仿的興趣。

家長可以教孩子怎麼把拖把擰乾一些,怎麼拖得更乾淨!

4、孩子模仿壞行爲太緊張

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無意中學會了講粗口,很多家長會很緊張,立刻制止孩子,甚至是罵孩子,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行爲。

正確的做法:裝作沒看到沒聽到,讓孩子覺得這樣沒有意思,都沒人關注我,孩子反而不學了。

話題:你們家孩子在模仿敏感期的時候,有什麼好玩的行爲?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還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也歡迎關注菁媽育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