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首

看歷史,學歷史,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從老祖宗那裏,吸取人生的經驗教訓。如《智囊》所言:英雄欺人,盜亦有道;智日以深,奸日以老。象物爲備,禹鼎在茲;庶幾不若,莫或逢之。

意思是說:要明白自古以來,就算是英雄,有時也會欺負人,盜匪小人呢,也有其忌諱。人生智慧越深,就意味着越奸詐。對於我們來言,應如大禹王那樣,把神和魔集中在一起,都鑄造在鼎上,以此告誡自我,既要了解、取捨、運用這些,同時更要防範這些,千萬別無所禁忌。

故而才說,再有本事的人,這三種糊塗事也別做,做了,往往前途堪憂!

二、過度追求完美的糊塗事,別做

本事越大,責任就越大!劉伯溫也是如此。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一次特意留下他愁眉苦臉地問:“我大明宰相一直是李善長,可他年老要辭職,誰接替他呢?我拿不定主意,你老劉神機妙算,給我參謀參謀。”

劉伯溫知道,這事推脫不得,只能答應。朱元璋便一口氣提出了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其中,楊憲還是劉伯溫的學生。哪料劉伯溫卻搖頭表示:這三人雖各有長處,卻也存在着致命短處,都不可當丞相,否則就壞事了!

朱元璋說:“既然這樣,那你老劉當這宰相吧,這我可就放心了!”可劉伯溫卻也搖頭說:“我性格嫉惡如仇,太剛正,沒有當宰相的胸襟,我更不行!”

這一句可把朱元璋氣壞了——這個不行,那個不中,讓你上,你又掉鏈子!於是朱元璋無奈之下,便先後把這三人都推上宰相寶座了。同時對劉伯溫就起了殺心,最終劉伯溫就疑似死於胡惟庸之手——疑似被毒死。

分析:誰也不敢否認劉伯溫有本事,但他爲何落得這種結果?雖劉伯溫說得一點錯都沒有,無論楊憲、汪廣洋還是胡惟庸和他自己,都不是宰相的料。但他卻忽略了一點:天下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

朱元璋其實就清楚這一點,因此纔開出三個名單來。可劉伯溫卻只顧追求完美了!所以,一個人本事再大,也要記住:真正的完美,在於取捨之間!沒有取捨,也就沒有真正的完美!

三、處處爭先的糊塗事,別做

都言,英雄敢爲天下先!但同時也要明白:多邁一步也許就是深淵。

尉遲恭自玄武門之變後,就覺得整個大唐,除了李世民外,就屬我最牛逼了——沒我幹掉李元吉,救下李世民,能行嗎?沒我提着太子人頭,去嚇唬老皇上李淵,能成嗎?沒我……

結果,很快尉遲恭就出事了。一次在李世民的酒宴上,尉遲恭發現李道宗這廝,咋排位比我還高,竟然壓住我一頭!尉遲恭大怒當即發飆,不顧同僚勸阻,揍了李道宗一頓。

李世民氣得鼻子都歪了——當着我的面,你尉遲恭就敢發飆,這還把我放眼裏嗎?於是二話沒說甩袖子退席。

幾天後,他就把尉遲恭喊來了,一通咱倆君臣和睦,兩番愛卿你勞苦功高後,李世民就把話題扯到漢朝去了說:“我現在突然明白,爲何劉邦非要殺韓信了,這皇上老哥,也是迫不得已啊!”

尉遲恭當即嚇瘋!明白李世民已對自己動了殺心,連忙認錯。從此開始低調起來,再也不敢處處爭先了,因此最後善終!

分析:尉遲恭有本事嗎?當然有,都成門神了!可看看他這件事,是不是糊塗事?這幸虧是遇到李世民了,你換朱元璋試試,當場就敢砍了尉遲恭腦袋!

雖說,爭先不是錯,相反還代表着進取精神。可若如尉遲恭這樣,就不是爭先了,而是找死。故而真正有本事的人,無不懂得審時度勢,絕不會處處爭先。否則別說前途了,性命都難保。

四、不孝不德的糊塗事,別做

自古,老祖宗就強調,做人要孝,更要有起碼的道德標準。否則就算再有本事,前途也會堪憂。這點,歷史上的例子一抓一把。所以,筆者講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吧。

有個哥們,很有本事,不但業務能力強,且做人方面也很牛逼,因此無論領導還是同事,都非常喜歡他,領導也準備提拔起他來。

這哥們幹勁更足了。哪料天有不測風雲,他母親得了重病,領導照顧他,吩咐把他的工作,讓別人先分擔着。畢竟誰都清楚,他母親這病救不活了,想讓他多盡孝道!

可這哥們卻不同意,依舊幹勁十足……至於照顧母親?他卻還有詞,說:母親和父親說了,不要管家裏,工作第一!

瞬間,這哥們的形象徹底坍塌。因爲誰都看出來了,他怕耽誤了自己被提拔?結果如何?不言自明!現在,這哥們因看不到希望而辭職了!

所以,做人有沒有本事,先放一邊。孝和德,必須要有!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言,孝和德,纔是一個人最大、最具競爭力的真本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