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關於蘋果造車,筆者有以下三點判斷可與各位分享、探討:

不可盡信iCar明年9月能順利發佈

不用費心猜測iCar的神祕面容

不必懷疑iCar的智能化實力

雲裏霧裏的蘋果造車項目Titan,終於在中國臺灣地區的媒體同行那裏“撥雲見日”了。

12月21日中國臺灣地區核心財經媒體《經濟日報》發佈新聞,稱蘋果將在2021年9月發佈Apple Car——這比行業的普遍預測要提前了兩三年。

證據確鑿否?

別盡信 明年能見

在衆友媒情緒高漲地跟進這一爆炸性新聞後,《白話EV》將蘋果汽車明年發佈的“證據”進行了嚴密梳理,高度濃縮成了以下三點:

第一,從制動器(和大)到充電器(貿聯-KY),從電機(富田)到繼電器(和勤),特斯拉在臺灣地區的主要供應商均已被蘋果公司通知:趕緊擴產,明年開幹!

第二,蘋果御用合作商富士康在今年早些時候有所“異動”,其母公司鴻海精密聯手裕隆,冷不丁的放出狠話,說要用5-7年時間裏拿下電動車市場10%的市場份額。

第三,奉行“標準品策略”是蘋果亙古不變的作風,這一點在iPhone 11不推5G機型,生扛到今年iPhone 12才實現5G的實例面前顯得毋庸置疑;但在汽車新四化一浪比一浪高的當下,自動駕駛技術加身的數字網聯化電動汽車已經成爲炙手可熱的“標準品”級商品,而非噱頭,所以蘋果突然着急起來,聽着就真真兒的!

但是,並不可盡信iCar明年9月能順利發佈!理由也有三:

第一,實車驗證時間過於緊迫。

暫且相信這位“不願具名的供應商高層”所言屬實,並且相信清一色的“特斯拉系”供應商憑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有能力在極短時間內擴產開幹,爲蘋果匹配相應的技術與產能,但造車終究要秉持實車出來必須先做可靠性驗證的“行規”。

趙本山所言極是:“走兩步兒,沒病走兩步兒!”而蘋果汽車要走的可絕對不止“兩步兒”,而是百萬公里級的嚴格驗證,不到1年的時間顯然不太夠用。

第二,產能之謎待解。

造車不比產手機,大工廠該建還是要建的——圖裏的是庫比蒂諾蘋果公司總部附近的一個“絕密地點”,其實就是Titan的研發中心。在那兒研發沒問題,但這種建築物裏絕對沒法兒批量造車。

雖然“千人團隊穩定多年”“業界精英挖角薈萃”“自動駕駛專利不斷”,這些都能作爲Titan項目有條不紊進行的實錘證據,但即便是馬斯克也要爲Model 3“產能地獄”焦急地睡車間地板監工,催着“帳篷”工廠趕緊建起來,倒真是沒見庫克對造車業務的產能有何動作。

當然,您要說蘋果最擅長保密工作,掩人耳目地把一座拔地而起的汽車工廠變透明,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第三,造車經驗不足,極有可能跳票。

造車新勢力跳票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連續跳票直到“跳消失”,什麼遊俠、FF、博郡之類,例子實在多到懶得一一列舉。它們或許是死在錢眼兒裏,但蘋果不缺錢;不僅不缺錢,更不缺人才和技術實力,但經驗終歸還是缺乏的。

說白了,您可以信iCar明年9月發佈,但2022年批量交付這道門檻兒,特斯拉、蔚來們當年有多難邁過去,相信蘋果汽車也並不比前輩們輕鬆多少。

別猜測 車長啥樣

即便是手機這種“功能強悍>外觀設計”的電子產品,果粉也往往會在秋季發佈會後紛紛吐槽,什麼劉海屏、強迫症之類的,可見“顏值即正義”的理念在各種產品上同等適用。

於是,自2014年蘋果爆出Titan造車計劃後,各種iCar假想圖層出不窮……

當然,對於蘋果這樣一個“視保密如生命”的公司而言,上面這些“網圖”實在是毫無意義——你永遠不要懷疑那些擅長顛覆行業的頭部公司,他們的腦洞絕對比網友要刁鑽深邃!

最經典的案例,當屬特斯拉Cybertruck。

在2019年11月22日之前,基於馬斯克對特斯拉皮卡設計的“誇張”描述,網絡上流傳了不少“誇張”的Cybertruck臆想圖。

然而,在2019年11月22日見證了Cybertruck實車之後,網友只能驚呼“我們還是太年輕了”。

所以,千萬不要費盡心思去想象iCar的面容,滿懷期待即可。

別懷疑 硬核實力

長啥樣兒倒還真是其次,畢竟僱來一兩位NB設計師就能搞定,真正值得期待的,是iCar硬核的內在數字化實力。

雖然筆者對iCar的認知程度和各位看官保持完全一致(就是啥也不知道),但從以下五個角度去分析預測,咱真的是一點兒不必懷疑iCar的智能化水準。

第一,梳理時間。

當大家都以爲蘋果造車計劃的初始面貌是2014年啓動的Titan之時,不得不補充一句,早在2007年,喬布斯就將公司名稱Apple Computer更名爲Apple,這是蘋果公司業務範圍拓展野心的起點,而喬布斯生前對汽車業務表現出的強烈興趣,也是蘋果汽車業務的重要鋪墊。

2014年的蘋果官方發言人對Titan項目的獲批慷慨激昂,簡單粗暴地來了一句“給特斯拉迎頭一擊”,但這句豪言壯語也是6年以來的唯一一句“官方發聲”。蘋果對造車業務謹慎且持續的緘默,與一衆造車新勢力的高調形成鮮明反差,這也無數次令外界生疑:蘋果汽車是不是“黃了”?但你細品,早些年就有1萬億美金的市值,250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跟造車新勢力的“嗷嗷待哺”完全不同,人家蘋果“不差錢”,不需要用PPT吸引投資人,所以“悶頭造車不言語”一點兒不稀奇。

深諳新車研發週期的人有個共識,用48-60個月研發一款新車,是合理的週期。對於蘋果這種“新造車”+“技術控”+“顛覆派”的廠商來說,再多加幾年週期也是完全合理的——如此計算,選擇2021年發佈iCar,絕對是符合蘋果首款車型研發週期的。

第二,人才深度。

雄厚的資金儲備最容易換來的就是人才矩陣。所以6年以來,關於蘋果造車人才的新聞不曾中斷。

在高層端,特斯拉是蘋果最重要的“挖角”對象。

2018年,道格·菲爾德在負責特斯拉Model 3開發工作5年後,重返蘋果,加入Titan團隊,並主持工作。他同時兼具電動平衡車(Segway)、智能硬件(蘋果Mac硬件工程)、傳統汽車研發(福特汽車)、智能機器人(DEKA)、新能源電動汽車(特斯拉)等領域豐富而珍貴的從業經驗。前陣子已在蘋果公司光榮退休,iCar則將成爲他職業生涯中最後的作品。

前特斯拉汽車工程前副總裁克里斯波利特加盟蘋果,他曾是阿斯頓馬丁的首席工程師,暗示蘋果的計劃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車。

前特斯拉機械工程經理大衛尼爾森,前高級動力總成測試工程師約翰·愛爾蘭,前特斯拉招聘人員勞倫·奇米尼拉,也相繼加入蘋果公司。

但絕不僅僅是特斯拉被挖。電池公司A123,英偉達,MissionMotors,Here地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以及衆多主機廠,都是蘋果挖人的對象。

在規模端,屈指可數的三條新聞就已證明Titan團隊超乎外界想象的極速擴張。

2014年,“目前已組成數百人的研究團隊”。

2016年,庫克“叫停”造車項目的煙霧彈時,“千人團隊將轉向專攻自動駕駛技術”。

2018年7月7 日,跳槽小鵬汽車的蘋果前員工張曉浪因涉嫌竊密,被FBI逮捕。而在隨後的司法程序中,蘋果被迫提供了相關部門的員工數量,“整體員工13.5萬人,專攻汽車相關業務的研發人員5000人”。

數百、千人、5000人,幾何倍增長的團隊規模,再次印證着蘋果對造車業務的認真。

第三,專利積累。

即便再怎麼藏着掖着,iCar的祕密也會被必須公開的專利申請信息泄露出去。

僅僅2020年一年,蘋果便已申請成功近百項汽車相關專利。多了不列,就簡單拿出來三個例子:

1、“乘員安全系統”:在車輛碰撞時,避免車內面對面乘坐的兩名乘客相撞的系統。

2、“車窗調節系統”:乘員可調節車窗的顏色、反射率,亦可調整其進入“霧面”模式。

3、“自動對準充電設備”:車輛可自行靠近充電樁,樁車進入對接狀態完全智能自動化。

驚豔度極高的專利多如牛毛,這也讓iCar的值得期待指數高高在上。只期待衆多已經申報專利成功的黑科技能實裝率高一點,再高一點!

第四,路測數據。

只要想實現自動駕駛,路測數據的原始積累是繞不過去的必經之路。

蘋果雖然沒有實車,卻早已將自動駕駛車輛駛上道路。

根據2017年蘋果獲得美國路測自動駕駛牌照後當地媒體曝光的照片來看,代替蘋果上路的是雷克薩斯RX450h,其車隊規模時有擴張。在近期的報道中,蘋果路測車隊中已有70輛車。

根據去年曝光的數據來看,蘋果的成績是路測總里程達到7544英里(約合1.2萬公里),70輛路測車輛的MPD(Miles Per Disengagement,衡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駕駛水平”最直觀的指標)爲117.88英里(約合189.7公里)。

當然,受制於尚未批量交付商品實車用於積累路測數據,蘋果或許與頭部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路測長度勉強持平,但MPD水準遠遠落後於Waymo等技術大牛,路測長度也只有特斯拉百萬分之一。

第五,進化能力。

數據積累落後,但蘋果畢竟是軟件迭代和系統生態的始祖,OTA概念不也是汽車圈集體從手機界“偷師”來的神技嗎?

所以,iCar的數字化功能中,最值得期待的當屬其進化能力。

或許,在iCar發佈後,此前更偏向於系統和生態更迭的春季發佈會和WWDC將會擁有更高關注度(某種意義上系統迭代相當於汽車的年型款更新);而蘋果公司最看重的第一季度財報也將不再重度依賴於新款iPhone產品的市場表現;另外,iCar版塊的加入,也必將讓每年蘋果秋季發佈會的時長加倍,且重頭戲發生偏移。

不可否認,業界對蘋果產品迭代進化實力出衆的認知是一致的,而此等優勢從電子產品無縫移植至汽車產品中已成定論,這也是蘋果在推出第一款汽車產品時就直接擁有強悍品牌力的重要基石。

說了這麼多,您不妨大膽發表一些您的見解,針對以下幾個小問題給出您的答案。

把戴森造車熬黃了,把賈躍亭熬成老賴了,把Titan項目總負責人都給熬退休了,蘋果造車是有多能熬啊——當然,蘋果造車有多能熬,就有多麼值得期待!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儘快把iCar實車請到《白話EV》來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