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要讓孩子“聽話”,父母要先會“說話”

有很多父母感慨

和孩子說話

出發點是想關心孩子

可孩子或者不願聽

或者聽的心不在焉

我們需要孩子感受到

父母“教育”中

所蘊含的關愛與善意

我們希望能夠減少

因爲“言辭不妥”

而引發的親子衝突

和孩子好好說話

是父母最重要的能力

以下這些方法

大家不妨參考

01

和孩子做有態度的溝通

嚴厲的管教方式

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幼兒園的孩子雖小

仍然能夠敏銳地感受到

家長的情緒

-1-

嚴厲的管教方式

偶爾有效果,長期害身心

家長可以嘗試用

溫和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

這樣在溝通的時候

孩子也能聽到心裏去

-2-

態度溫和不是毫無原則

孩子不怕交流才願交流

很多家長認爲

態度溫和孩子不長記性

要嚴厲一些

孩子纔會提高重視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家長溫和的態度

有利於孩子說出真正的想法

拉近親子距離

讓孩子不是因爲害怕

纔去“聽話”

這對孩子以後的

健康成長也是有好處的

對待孩子要引導和耐心

調整好態度

才能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讓孩子感受到溝通背後的愛

02

親子溝通的三個基本要素

作爲父母

最應該爲孩子做的事

就是鍛鍊“好好說話”的能力

-1-

觀察到的事客觀地說

觀察發生的事

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

孩子聽到的就是批評

所以會反駁父母甚至出現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不刷牙

可以說“這周你有兩次沒刷牙就上牀了“

而不是“你這周都不刷牙”

換一種說法

孩子更容易接受

-2-

傾聽往往比說什麼更重要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向孩子表達關心

(1)

用身體語言傳達

眼神、表情和身體姿勢

都可以幫助我們傳達

想要表達的信息

讓孩子知道我們願意

傾聽、瞭解他們

這會讓孩子感到被重視

(2)

用心瞭解對方所傳遞的信息

當孩子和我們頂嘴時

我們可以試着聽聽孩子的想法

從孩子傳遞的信息中

換位思考,瞭解原因

-3-

尊重彼此的感覺和想法

每個人都希望

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諒解

孩子同樣需要

(1)

暫時放下大人主觀的想法

接納感受不一定是

贊同孩子的想法

而是先設身處地爲孩子着想

(2)

引導孩子表達真正的感受

當孩子感覺被接納

產生安全感

就會放心說出真正的想法

(3)

幫助孩子歸納感受

待孩子講完後

父母可以幫孩子

歸納他的觀點與感受

(4)

等待孩子進一步澄清與傾訴

給孩子機會

補充父母的回應

這會幫助孩子

更深入的瞭解自我

(5)

啓發的溝通

父母可以在此時

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6)

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針對問題

彼此共同合作

尋找解決的方法

編輯/吳雪陽

來源/喬智大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