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說,雍正早就下了這兩道遺詔,只是在臨死前纔對外公佈。

第一道遺詔就是傳位詔書,公開宣佈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但這道詔書並不是雍正臨死前才立的,而是早在雍正元年就立下了。自雍正帝開始,清廷確立祕密立儲制,皇帝在確立繼承人後,立下詔書,密封於匣內,並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待皇帝駕崩後才能取下。雍正帝子嗣不多,且皇四子弘曆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人選,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不像康熙帝那樣棘手,所以他在雍正元年就立下了儲君的人選。

第二道遺詔的內容是在弘曆繼位後,應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四人爲輔政大臣,而且張廷玉和鄂爾泰二人將來要配享太廟。

但這道詔書也不是雍正臨死前才立的,而是早在雍正八年就立好的。當時雍正帝得了一場大病,幾乎就要奪去其性命。在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就此撒手人寰之時,雍正帝開始思考自己的後事。當時皇四子弘曆年僅20歲,且很少涉足對政務的處理,於是他提前立下遺詔,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鄂爾泰四人爲輔政大臣,輔佐弘曆處理朝政。

幸運的是,雍正帝后來病情逐漸好轉,所以他也沒有公佈這道詔書,而是藏在身邊。直到雍正帝去世後,才由張廷玉宣讀了詔書。皇四子弘曆當即奉詔,任命四人爲輔政大臣。

當然,雍正帝下這兩道詔書的意義,只是希望乾隆帝能夠儘快順利接手皇位,並有效消除內外隱患,實現平穩過渡。但是,說這兩道遺詔能讓乾隆帝穩坐63年江山,顯然有些誇大其詞了。

乾隆帝之所以能夠穩坐63年江山,除了他自己的施政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先輩爲他打下的基礎。

康熙帝在內憂外患之下,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翦除準噶爾和沙俄的威脅,實現江山一統。雍正帝繼位後,整頓吏治,推行一系列新政,提高財政收入,充實國庫存銀。到乾隆帝繼位時,帝國內外安定,財政狀況良好,這纔是乾隆帝能夠穩坐63年江山的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