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020藝術觀察

閒暇時,

瀏覽了最受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喜愛的風景畫家

——東山魁夷。

他的藝術幾十年經久不衰,

尤其是風景畫,

撥動了東、西方人共同的心絃。

60年代以來,

評論界把活躍在“日本美術展覽”上的三大日本畫畫家,

杉山寧、東山魁夷、高山辰雄,

合稱爲“日展三山”。

銳意革新的“三山”不僅支撐着“日展”,

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支撐着整個戰後的日本畫畫壇。

1908年,東山魁夷出生在日本橫濱。米開朗基羅、凡·高、羅丹是他崇拜的偶像。1935年初,旅居歐洲數年的東山回國,當客輪終於滑入瀨戶內海的懷抱時,寂靜的海面、羣島爲綠林遮蔽,片片田畦從海灘延展到山上,散落的茅草農舍融入油綠之中。“真是綠的世界啊!”東山魁夷感嘆道,“多麼優雅、舒適的天然組合!”東山魁夷第一次感受到了日本風景是如此之美,他放棄了在東京美術學校的職位,長年累月步入荒無人煙的日本北國高原,凝神傾聽天色、山姿、草木、昆蟲、碎石的呼吸。

西方文化的薰陶、美的風景的感化,使東山魁夷感言:“心要純淨。”“沒有對人的感動就不會有對自然的感動。”“我是爲人的靈魂而作畫的。”

儘管東山魁夷的風景畫從不畫人,但無不令人感覺到有人的存在。他畫的不再是人跡罕至的景觀,而是處處可感受到的人的氣息的風景。東山魁夷說:“我所畫是作爲人的心靈象徵的風景。 我不是在描繪,而是在細語人的心靈。”這類畫被稱爲“心象風景”,他的主題,是接觸到清澄的大自然和樸素的人性之後的感受。

《夏熱》是東山的代表作,畫中佈滿畫面的竹竿和強烈的色彩,渲染出了夏日的悶熱感。人們在《夏熱》前,不由會想起“聞竹聲而悟道,賞桃花似明心”之說,從而體驗到心靈的呼喚。

東山魁夷認爲,人在自然中生存,畫家應與風景對話,所以他的畫常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境地,沒有畫家和觀畫者對話乃至相當複雜的默契,畫是無意義的。自然和人的合一是東方繪畫的特色,東山魁夷又將它發展了,有人稱之爲“不表現的表現”,意指觀自然四季而醒悟人生。

東山魁夷曾在紀念好友川端康成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說:“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沒有把苦惱向別人公開表白過。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惱的人,同時也是祈求靈魂的淨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現的靜謐和純樸的風格,抑或正說明我缺乏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進行切實的祈禱的。”

東山魁夷的名作《道》,寄寓了他的一生。東山魁夷曾在這幅畫的畫論散文中說:“一條道路,在我心中”。“這是絕望和希望交織的路。它既是遍歷歸來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它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路,又是對過去誘發鄉愁的路。”(《一條道路》)在探索、發現、表達大和自然與人情之美的漫漫旅程之中,有過多少坎坷,多少風塵,東山魁夷卻不知疲倦,永不言歸。

東山魁夷1908年生於橫濱。1931年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部畢業。此後又進入該校研究部師從於日本畫名家結城素明。1933年渡歐,在柏林大學哲學部美術史科學習。

兩年後歸國。隨後是戰爭,父親去世,疏散,應徵入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東山魁夷不得不“跨過一道道幽暗的山谷”(《在冬日的山上》)。在這樣惡劣的外部環境下,東山魁夷作爲畫家的名聲遲遲未能確立起來。戰後翌年,日本首次舉辦了“日展”(“日本美術展覽”的簡稱),東山魁夷送展的畫作甚至沒能入選。

直到1947年,東山以《殘照》一作在第三屆“日展”上大放異彩,一鳴驚人。而此時的東山魁夷,業已三十有九了。1950年,東山的《道》又在第六屆“日展”上大獲成功,從此確立和鞏固了東山作爲風景畫家的地位。

此後東山佳作不斷,屢有創穫。1956年以《光暈》一作獲得日本藝術院獎。60年代又爲日本皇室創作了多幅大型壁畫。1971年開始爲奈良唐招提寺鑑真和尚“御影堂”繪製障壁畫。這一工程相當浩大,前後耗費了東山魁夷11年的時間。

東山魁夷於1975年完成了“御影堂”第一期工程《山雲》、《濤聲》。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黃山曉雲》、《揚州薰風》、《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鑑真和尚像廚子繪《瑞光》後,“御影堂”全部障壁畫方得大功告成。至此,東山魁夷登上了戰後日本畫的最高峯。

東山魁夷一生不斷地出發,到日本各地、南歐、北歐、中國等地作寫生之旅,再加上他曾留學德國,所以,東山魁夷一生富有東西(東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北歐和南歐,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體驗和素養。但東山魁夷最爲注重的還是在作品中表現日本情調之美。其核心可以說是大和民族傳統的審美觀“物之哀”,一種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戀和淡淡傷感。

爲了營造這種情調之美,東山魁夷運用西洋畫的厚塗法技法改進了一味注重線條和筆法的傳統日本畫,在日本畫的民族化和近代化之間探索出了一條新路。這使東山魁夷作品的表現力大增,爲他贏得了大批的觀衆,東山魁夷由此成爲名副其實的“國民畫家”。

例如他1981年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行個展時,就吸引了三十多萬人蔘觀,這在日本畫畫家中是非常罕見的。不僅如此,東山魁夷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當代日本畫家,其澄澈、平明、蘊藉的畫風在中國、法國、德國等地有不少的欣賞者。

“倘若櫻花常開,

我們的生命常在,

那麼二者的巧合不會引起任何感動。

花兒由於其可能凋謝才更顯示出生命的光輝。

在感到花兒美好的心靈深處,

我們一定會在無意識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

感到在茫茫世界的短暫生存期間能有緣相遇的喜悅。”

齊白石

▼#東山魁夷#畫家#日本收藏

西方文化的薰陶、美的風景的感化,使東山魁夷感言:“心要純淨。”“沒有對人的感動就不會有對自然的感動。”“我是爲人的靈魂而作畫的。”

儘管東山魁夷的風景畫從不畫人,但無不令人感覺到有人的存在。他畫的不再是人跡罕至的景觀,而是處處可感受到的人的氣息的風景。東山魁夷說:“我所畫是作爲人的心靈象徵的風景。 我不是在描繪,而是在細語人的心靈。”這類畫被稱爲“心象風景”,他的主題,是接觸到清澄的大自然和樸素的人性之後的感受。

《夏熱》是東山的代表作,畫中佈滿畫面的竹竿和強烈的色彩,渲染出了夏日的悶熱感。人們在《夏熱》前,不由會想起“聞竹聲而悟道,賞桃花似明心”之說,從而體驗到心靈的呼喚。

東山魁夷認爲,人在自然中生存,畫家應與風景對話,所以他的畫常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境地,沒有畫家和觀畫者對話乃至相當複雜的默契,畫是無意義的。自然和人的合一是東方繪畫的特色,東山魁夷又將它發展了,有人稱之爲“不表現的表現”,意指觀自然四季而醒悟人生。

東山魁夷曾在紀念好友川端康成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說:“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沒有把苦惱向別人公開表白過。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惱的人,同時也是祈求靈魂的淨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現的靜謐和純樸的風格,抑或正說明我缺乏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進行切實的祈禱的。”

東山魁夷的名作《道》,寄寓了他的一生。東山魁夷曾在這幅畫的畫論散文中說:“一條道路,在我心中”。“這是絕望和希望交織的路。它既是遍歷歸來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它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路,又是對過去誘發鄉愁的路。”(《一條道路》)在探索、發現、表達大和自然與人情之美的漫漫旅程之中,有過多少坎坷,多少風塵,東山魁夷卻不知疲倦,永不言歸。

東山魁夷1908年生於橫濱。1931年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部畢業。此後又進入該校研究部師從於日本畫名家結城素明。1933年渡歐,在柏林大學哲學部美術史科學習。

兩年後歸國。隨後是戰爭,父親去世,疏散,應徵入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東山魁夷不得不“跨過一道道幽暗的山谷”(《在冬日的山上》)。在這樣惡劣的外部環境下,東山魁夷作爲畫家的名聲遲遲未能確立起來。戰後翌年,日本首次舉辦了“日展”(“日本美術展覽”的簡稱),東山魁夷送展的畫作甚至沒能入選。

直到1947年,東山以《殘照》一作在第三屆“日展”上大放異彩,一鳴驚人。而此時的東山魁夷,業已三十有九了。1950年,東山的《道》又在第六屆“日展”上大獲成功,從此確立和鞏固了東山作爲風景畫家的地位。

此後東山佳作不斷,屢有創穫。1956年以《光暈》一作獲得日本藝術院獎。60年代又爲日本皇室創作了多幅大型壁畫。1971年開始爲奈良唐招提寺鑑真和尚“御影堂”繪製障壁畫。這一工程相當浩大,前後耗費了東山魁夷11年的時間。

東山魁夷於1975年完成了“御影堂”第一期工程《山雲》、《濤聲》。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黃山曉雲》、《揚州薰風》、《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鑑真和尚像廚子繪《瑞光》後,“御影堂”全部障壁畫方得大功告成。至此,東山魁夷登上了戰後日本畫的最高峯。

東山魁夷一生不斷地出發,到日本各地、南歐、北歐、中國等地作寫生之旅,再加上他曾留學德國,所以,東山魁夷一生富有東西(東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北歐和南歐,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體驗和素養。但東山魁夷最爲注重的還是在作品中表現日本情調之美。其核心可以說是大和民族傳統的審美觀“物之哀”,一種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戀和淡淡傷感。

爲了營造這種情調之美,東山魁夷運用西洋畫的厚塗法技法改進了一味注重線條和筆法的傳統日本畫,在日本畫的民族化和近代化之間探索出了一條新路。這使東山魁夷作品的表現力大增,爲他贏得了大批的觀衆,東山魁夷由此成爲名副其實的“國民畫家”。

例如他1981年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行個展時,就吸引了三十多萬人蔘觀,這在日本畫畫家中是非常罕見的。不僅如此,東山魁夷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當代日本畫家,其澄澈、平明、蘊藉的畫風在中國、法國、德國等地有不少的欣賞者。

“倘若櫻花常開,

我們的生命常在,

那麼二者的巧合不會引起任何感動。

花兒由於其可能凋謝才更顯示出生命的光輝。

在感到花兒美好的心靈深處,

我們一定會在無意識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

感到在茫茫世界的短暫生存期間能有緣相遇的喜悅。”

齊白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