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拖延心理学》中,作者提到过“固化思维”这个概念,意思是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在印证着自己的固有能力。

对于孩子而言,可能父母并不在意他们是否拥有固化思维,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只能这样,他就不会深层次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得到迅速提升。

“11-7=4”哪错了?正确答案是11,固化思维可能会限制孩子想象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道小学生题目,问:教室里一共有11盏灯,老师觉得没必要都开,所以将其中的4盏灯关闭,请问教室里还剩下几盏灯?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7盏灯,怎么计算的呢?很简单,就是11-4=7(盏)。

然而只有仔细读题,经过大脑思考的孩子才会知道,正确答案是11,不是7。此时或许会有家长问“我们哪错了”?恍然大悟后发现,自己真是有些可笑,但却不以为然。

其实这就是一种“固化思维”的表现,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在看待问题时会比较紧张,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考试都要决出胜负,如果出现一次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是分析问题本身。

而且这种不安全感并不会给他们带来进步,反而可能会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让他们的想象力“停滞不前”。

孩子的“固化思维”比“阶层固化”更可怕,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固化”有时很难改变,它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但是大量案例证明,只要孩子坚持不懈地努力,人生依旧充满无限可能。

所以说,孩子的起点在哪,得看父母的修养处在何种高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阶级固化”比较符合“马太效应”,即富有的人会更富,穷人翻身的机会更难。

但是“马太效应”并没有限制个人能力的发展,你虽然改变不了社会现状和家族的富有,但却可以改变自己。

问题是很多孩子拥有了“固化思维”,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生命可以更加精彩,如果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将很难有更好的未来。

因此,孩子的固化思维比阶层思维更可怕,有数据研究显示,农村孩子在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就高达63%。如果人自身不想改变,别人再怎么帮忙,都很难有效果。

改变孩子的“固化思维”,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父母不可忽视

1)书籍是孩子生命前进的“指路灯”

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和经历的事。父母不要总是阻止孩子去读课外书,有时名著和经典反而能打开娃的视野,给予他们认知突围的可能,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未来。

2)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踏入更广阔的空间

如果父母经济条件允许,那尽可能带孩子去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知名文物馆等,他们不去见识,就很难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一路上遇见的人,也会让孩子发现,世界很大,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简单,只要自己努力,他们依然会有无限可能。

3)父母和孩子一起反思错误和成功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反思,就要以身作则,在每一次重大事情发生之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试着和孩子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越来越好。

文章的最后,父母还是要告诉孩子,很多人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因为能力有限,而是“固化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即使出发点不在同一起跑线,但仍然不缺“翻身”的可能。#思维#教室#小学生收藏

而且这种不安全感并不会给他们带来进步,反而可能会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让他们的想象力“停滞不前”。

孩子的“固化思维”比“阶层固化”更可怕,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固化”有时很难改变,它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但是大量案例证明,只要孩子坚持不懈地努力,人生依旧充满无限可能。

所以说,孩子的起点在哪,得看父母的修养处在何种高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阶级固化”比较符合“马太效应”,即富有的人会更富,穷人翻身的机会更难。

但是“马太效应”并没有限制个人能力的发展,你虽然改变不了社会现状和家族的富有,但却可以改变自己。

问题是很多孩子拥有了“固化思维”,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生命可以更加精彩,如果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将很难有更好的未来。

因此,孩子的固化思维比阶层思维更可怕,有数据研究显示,农村孩子在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就高达63%。如果人自身不想改变,别人再怎么帮忙,都很难有效果。

改变孩子的“固化思维”,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父母不可忽视

1)书籍是孩子生命前进的“指路灯”

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和经历的事。父母不要总是阻止孩子去读课外书,有时名著和经典反而能打开娃的视野,给予他们认知突围的可能,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未来。

2)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踏入更广阔的空间

如果父母经济条件允许,那尽可能带孩子去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知名文物馆等,他们不去见识,就很难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一路上遇见的人,也会让孩子发现,世界很大,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简单,只要自己努力,他们依然会有无限可能。

3)父母和孩子一起反思错误和成功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反思,就要以身作则,在每一次重大事情发生之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试着和孩子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越来越好。

文章的最后,父母还是要告诉孩子,很多人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因为能力有限,而是“固化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即使出发点不在同一起跑线,但仍然不缺“翻身”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