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吳三桂發動了“三藩叛亂”。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叛於昆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四川,巡撫羅森率衆投降。1679年1月,吳三桂軍抵湖廣辰州,分派將領向常德、體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爲數不少。後其勢力在貴州、四川、湖廣迅速擴張。

1674年2月18日,廣西定南王女婿孫延齡順應吳三桂,派兵進攻廣東、江西;緊接着3月15日,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派將領耿繼善、曾養性、白顯忠率軍進江西、浙江,大清帝國南方全面危急。然而北方也不平靜,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京城空虛發動叛亂,東南有臺灣的鄭錦派軍隊騷擾東南沿海廈門、潭州、潮州,並伺機進攻閩浙。南方大部爲敵所跟,北方被王輔臣等人所擾,還有不斷的地方起義,康熙帝面臨着清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吳三桂造反的消息傳到北京,震驚大清朝野。康熙皇帝爲了穩定局勢,除了停止撤藩這一行動外,還不斷派出軍隊到前線參與平叛戰爭。1673年12月28日,由前鋒統領碩仿帶領的第一隊平叛官兵從京師出發。僅1674年一年,康熙皇帝就派出了五路軍隊分別前往荊州、嶽州、江西、浙江、陝西。京城的八旗軍迅速被抽調一空,遠至盛京、烏拉、寧古塔的滿洲軍隊也紛紛開赴前線。康熙帝拒絕向吳三桂示弱,派兩路兵進軍湖南直面吳三桂主力。在浙江的康親王傑書、固山貝子傅喇塔在兩年在內收復浙江進軍,1676年10月耿精忠降於福州。

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於1676年舉起叛旗接受吳三桂的封號。僅僅過了一年多,尚之信就致書簡親王喇布,請求投降朝廷,裏應外合,保固廣東。康熙皇帝寬恕了他的罪過,仍將其封爲平南王,率領藩下軍隊和平南將軍賴塔一起收復廣東。在尚之信投誠後,朝廷下詔讓其率軍進軍湖南協助簡親王布,尚之信遲遲未至。1680年,朝廷派三路軍由廣西進定雲南,尚之信拖言有疾,仍未遵令。在陝西和湖廣的清軍卻面臨着異常艱難的戰鬥。陝西的定西大將軍董額在進軍四川時遭遇提督王輔臣擁兵叛亂,保寧前線轉飽不繼退回漢中。

朝廷在平王輔臣之亂造成的亂局就耗時兩年多。而入川之路被吳三桂部下老將王屏藩所佔,清軍直到1680年才進軍四川。王輔臣的叛變帶動了三邊局勢的不穩,清朝又花費兩年的時間才平定了陝西的叛亂。嶽州是吳三桂湖南防線的重要一環,他在嶽州鎮以重兵,吳應麒佔據嶽州,擁水陸兩軍、堅船利炮佔據嶽州。清軍用了五年時間才收復嶽州。康熙十八年清軍迅速平定了湖南,分兩路進軍雲南,北路軍由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率領經由貴州進軍;南路有平南大將軍賴塔率領從廣西進定雲南。

1681年趙良棟、彰泰、賴塔三路軍會師雲南,攻克雲南省城,吳世墦自己上吊。彰泰又遣兵收復雲南各地。1681年10月雲南平定,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