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祿相當於古代官員的工資。俸祿的多少和朝代有關,也和官員品級有關。商周時期,沒有明確的俸祿。當時的官員幾乎都有封地,土地中出產的各種糧食作物就是他們的俸祿。大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員的俸祿多爲糧食。這種俸祿制度被稱爲“給谷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俸祿中多了絲絹製品。到了唐朝形成了完善的俸祿制度,官員的俸祿包括實物、土地、貨幣。這三項又被稱爲:祿米、土地和俸料。

很多人一定會好奇一個問題,唐朝的官員到底多麼有錢,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多少東西?帶着這個問題,好好聊聊唐朝的官員俸祿。在唐朝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俸祿。按照《新唐書》中的記載,只有掌握實權的職事官纔有俸祿。也就是說,有具體工作的官員纔可以領取俸祿,那些虛職官員,不幹活就享受不了俸祿。說白了就是,要幹活纔給錢。

唐朝初年,一品官員的月俸中有三分之一是錢,三分之二是實物,此外還有朝廷賞賜的土地。這些土地被稱爲“永業田”,一品官員大概有12頃。最小的九品官也可以分得2頃。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矛盾,畢竟良田的面積是有限的,誰都不願意要荒地。好的土地分完了,總會有一部分官員沒有分配到。朝廷想到了一個辦法,沒有分到永業田的官員,按照一頃地分30鬥粟米的方法,折算成糧食分給官員。

換算一下,如果一個九品小官,沒有分獲田地,那麼他一個月可以有60鬥粟米。唐代的一斗米大概是12斤左右。計算之後,就會知道,每個月可以有720斤粟米。僅憑俸祿中的一項收入,就不會餓死了。

可以這樣說,唐朝的九品小官如果想要獲取溫飽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宋朝人把唐朝的俸祿制度總結成一句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好好讀書,參加科舉,一朝步入仕途,就擺脫了生活的危機,不會餓死了。科舉入仕的官員比平民、農夫、商人幸福太多了。

唐朝有個白居易的詩人,他透露了一個官員俸祿的小祕密。官員的實際收入會高於約定的標準。比如他擔任江州司馬的時候,按照品級,他應該有月俸五萬文錢。他在一首詩中說,他每個月可以有六萬多文。但是他沒有說明,多出來的這部分錢是怎麼回事。有史學家認爲,這體現了唐朝的俸祿中包含福利、獎金之類的項目。

安史之亂後,大唐由盛轉衰,官員們的俸祿相應地變少了一些。即便如此,也足可以保證溫飽。由此看來,唐代的官員,不管有錢沒錢,喫飽飯還是不成問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