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继续回答公众号后台家长的提问:孩子爱抱怨,家长该怎么办呢?

我先讲讲朋友小林的故事。小林上中学的时候,一看到数学老师进班,就会忍不住一声叹息,发出长长的"哎——"刚开始,数学老师并没有太在意,只是顺势调侃两句作罢。后来班级里跟风叹气的同学越来越多,这可把老师给惹怒了,放下粉笔,拿起书本转身走了。同学们慌乱成一团,最后还是课代表把数学老师重新请了回来。

你看,老师和家长都怕听到孩子的叹气和抱怨,甚至可能因此动怒。

家长为何最怕听到孩子抱怨

叹气和抱怨一样,都属于负面情绪,表达了人内心的紧张、担心、不安……人体承载过多的负面情绪不仅给自己,也会给他人带来影响。

对自己

一个人如果长期陷入负面情绪,会损伤身体和心理健康。比如我认识一个男孩子,对自己要求特别高,但他每次考试前都会焦虑,生怕自己考砸了,精神压力过大,吃不下,睡不着;而且这些负面情绪会禁锢他的思维,阻碍他在关键性的考试中正常发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对他人

负面情绪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像病毒似的传播开来。家长们都深有体会,如果办公室里有同事时常“黑脸”怼人,那周围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沮丧。

没有人乐意置身在弥漫着负能量的环境里。

小林的数学老师听到学生接连叹气,原本高涨的教学热情锐减。他会猜测:学生是不是不喜欢听我讲课;是不是我的教学方式不对;是不是觉得太难了学不会,如果不会,你可以提出来,我可以一遍遍讲给你听啊。

家长每每听到孩子抱怨,会对孩子的现状和未来产生深深的焦虑:孩子觉得作业多,是不是没学会,跟不上老师进度;是不是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不愿意动脑筋;是不是厌学了,会不会影响后面的学习?

你看,孩子的一句抱怨引发家长的诸多联想和猜测。

把看得见的负面情绪,

变成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负面情绪不可避免地存在。那如果孩子整天怨声载道,家长怎么办呢?

美国作家朱莉·摩根斯顿曾经为一位母亲提供亲子关系咨询,她发现那位妈妈在吃饭时用了 95% 的时间来数落自己 11 岁的女儿,劝她不要与一帮不求上进的小姑娘交朋友,不要与她们斗嘴、说闲话。

同时,这位妈妈还一个劲地教导孩子如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成绩抓起来。结果女孩没有听完妈妈的话,就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饭桌。

摩根斯顿给这位妈妈支了招,她希望妈妈改变视角, 换位思考,重新回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本源,能够"共情"孩子。比如可以对女儿这么说:"我知道有些事发生在你身上,让你很不开心。其实, 这样的事放在我身上,我也会不开心的……"

你看,如果这位母亲可以放弃说教,先用共情的话语来打开女儿的心结,让她感受到妈妈的立场不是敌对的,那么女儿自然就会留在饭桌上,与妈妈继续讨论接下来的话题。说到底,孩子心里是渴望得到大人的帮助和支持的,他们只是接受不了父母侵入式的命令和指责式的批评。他们情愿选择失败,也不希望被父母说教。

回到问题,当面对孩子的抱怨时,家长可以采取三步应对法。

第一步,与孩子"共情",接纳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们试着模拟一下现场:

孩子:今天作业太多啦,老师们也太不人道了,不让我们睡觉啦。

家长:你再抱怨,作业也不会少,还会浪费时间,有什么用?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写几个字呢!

结果会怎样?孩子气鼓鼓地闷头一通乱写或者干脆不写了。因为孩子的坏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被父母压制住罢了。孩子会继续困在自己的坏情绪里,找不到表达和发泄的出路。

同事小贝的孩子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次周末,孩子和同学出去玩了大半天,而那个周末的作业又的确很多,周日晚上孩子还没做完作业,急哭了。

此时,家长并没有批评孩子贪玩,而是耐下心来,顺着孩子的小心思,肯定孩子的”作业真的不少,如果妈妈做,也要很长时间。但没关系,妈妈会陪着你,如果有需要,随时会帮助你”,这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理解自己的,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孩子哭了一会儿,便稳定情绪继续写作业了。

所以,家长接纳和承认孩子的感受,就像一扇窗,可以帮助孩子把心中的愤怒情绪散去。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后,会慢慢平静下来,负面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

家长切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一定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也觉得我乱发牢骚、乱发脾气是对的”,进而混淆是非。

第二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省悟,将负面情绪转化成积极的正面情绪。

接纳不等于对孩子的言行放纵、无约束。我们可以一方面用接纳来保持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用引导和约束让孩子开始改变。只要两者兼顾,即使我们约束了孩子的言行,他也明白自己在父母眼中并不是坏孩子,并有信心和勇气去做得更好。

当孩子抱怨时,家长要开始分析原因

一是作业真的太多了;

二是孩子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给妈妈撒个娇;

三是孩子可能怕完不成作业会受到家长的批评,先用抱怨”通知”妈妈,”我做不完哦”,让妈妈做好心理准备。

10岁的孩子就读小学高年级,即将要步入青春期。如果孩子抱怨太多,也给了家长一个信号,提醒家长留意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在校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从接纳做起,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坏情绪并不可耻,教会他们使用“12345”情绪自控小工具管理情绪(详见:你越管孩子脾气越大,教他这8种方法应对8种情绪)。孩子最终 “自我醒悟”,从内心自然生长出一种改变自己的新动力。

第三步,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切断负面情绪的源头。

这一步里,家长和孩子沟通,确认孩子抱怨的具体原因是哪一个,然后对症下药。如果作业太多、太难,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尝试和老师沟通,有针对性地适当减少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作业。

在无法立即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老师的要求进行取舍,先少做其中某一项或几项,第二天向老师做解释说明,也借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担当意识。

如果作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那么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做个规划,统筹安排,实行分步完成作业法,一项一项攻克这些难关。

借助“吞青蛙”理论,

分步完成作业

分步完成作业,说起来好像很轻松,那应该怎么操作?时间管理大师博恩·崔西提出过一个"吞青蛙"理论,家长可以和孩子活学活用,解决作业难题。

博恩·崔西把自己一天中需要做的每件事都定义成一只青蛙,在排列任务清单时,他会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把任务分成大、中、小青蛙。比如,每天最重要、最复杂的任务,被叫作"最大、最丑的青蛙"。

当孩子在排列青蛙大小时,其实就是在练习为任务排列轻重缓急的顺序。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想象自己吞掉了一只青蛙。你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青蛙的工艺品,每天挑几个青蛙来代表任务,做通关打怪游戏。

方法一:从易到难,最终克服难关。

博恩·崔西建议从最大、最丑的那只青蛙开始,一旦攻克下最难的任务,那么后边的困难就好解决了。不过,因为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还没有那么好,情绪很容易随着任务的难易度而上下波动。

因此,我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从 1 到 2 个容易的小青蛙任务做起,只要很好地完成了几个小任务,就可以用这些小成功来为孩子打气。

假如孩子今天的功课很多, 比如要写一篇英语小作文,做 20 道乘法题,再用 10 个新词来造句。那么, 如果孩子的数学比较好,语文学得一般,英语相对比较弱,那就可以让孩子先做数学题,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一步步向困难进军。

方法二:难度交叉,建立自信心。

当然,我们也可以交叉着难度来做任务。比如,先做中间难度的任务, 如果完成得好,就可以直接跳到最大难度的任务;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不稳了, 就可以暂停做"最大、最丑的那只青蛙"任务,转去做最容易的那只小青蛙任务, 毕竟孩子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正向反馈来建立自信心。

这种"吞青蛙"练习,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的策略眼光,帮助他们理智而有效地分配时间,按步骤完成既定任务。通过这些平时的训练, 孩子可以学会逐步驾驭难易任务以及交叉做的思路。当他们在考试时,即使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也不会慌神或轻易放弃,这就是时间策略带给孩子的一份心理抗压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相信孩子抱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了。家长再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内驱力,他会更自信,敢于直面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