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會說“金庸的故事有種莫名的史詩感”,其實這感覺一點兒也不莫名,那是因爲金庸總是在虛構的故事中加入了真實歷史背景設定,有時候還會直接將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加入到故事中,所以讓人有種武俠與歷史虛實交錯之感。

而金庸筆下的角色設定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將一些有歷史原型的角色塑造得格外強大,比如張三丰、王重陽,甚至是原本幾乎沒有武功的段譽、周伯通都被寫成了絕世高手,等於說對於有歷史原型的人來說,不強的可以改強,強的可以改得更強,而本文要提到的這位古代英雄也被他塑造得極爲強大,他卻留下了一正一邪兩位傳人。

一、古代英雄人物

談及“抗金名將”的時候,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應該都是大英雄岳飛,那“岳母刺字”的典故可謂無人不知,岳飛那精忠報國的精神也着實讓人感動,而岳飛這位英雄也的確是被金庸寫進了自己故事之中,“射鵰三部曲”中所謂的《武穆遺書》就是岳飛傳下來的兵法,不過除了岳飛之外,書中還提到了另外一位英雄,那人就是楊再興。

(岳飛劇照)

楊再興是岳飛的部將,跟隨岳飛一起抗金,曾在對抗金兀朮的戰鬥中單騎而還,最終是在小商橋一戰因爲寡不敵衆而亡,悲壯至極。

而在金庸的武俠化渲染之下,楊再興成了一位千人敵級別的高手。

《射鵰英雄傳》原著道:“楊鐵心在這杆槍下曾苦下幼功,深得祖傳技藝。要知楊家槍非同小可,當年楊再興憑一杆鐵槍,

率領三百宋兵在小商河(橋)大戰金兵四萬,奮力殺死敵兵二千餘名,刺殺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一百餘人

,其時金兵箭來如雨,他身上每中一枝敵箭,隨手摺斷箭桿再戰,最後馬陷泥中,這才力戰殉國。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這一仗殺得金兵又敬又怕,楊家槍法威震中原。”

(楊再興劇照)

楊再興一人殺了兩千金兵,這戰鬥力堪稱武林神話級別,即便是掃地僧、張三丰這些高手上了戰場也未必有他這般戰鬥力,可見金庸對楊再興的武功的設定是比真實的他更誇張得多。

二、

邪派後人

楊再興雖是英雄人物,但金庸給塑造的後人卻不盡是英雄,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作爲楊家後人就丟盡了祖宗的臉。

(楊康劇照)

楊過作爲書中的主角之一,與另外一位主角郭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郭靖是在江南七怪、洪七公等人的引導下逐漸成爲了一位俠士,反觀楊康,被那金國的榮華富貴所迷惑,成了一個賣主求榮認賊作父之徒。

楊康最終的結局也顯得有些諷刺,爲了殺黃蓉,結果反倒是被軟蝟甲上的毒給毒死,罪有應得四個字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

三、正派後人

楊家在出了楊康這個污點人物之後,好在有楊過挽回形象,作爲楊康的遺腹子,楊過並沒有走上父親的老路,儘管他由於自幼成長環境的緣故行事風格有些亦正亦邪,但始終心存善念,沒有走上彎路。

在郭靖的引導下,楊過從一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逐漸成爲了心懷俠義的“西狂”,若是沒有郭靖的引導,且不說楊過會誤入歧途,至少是難以成爲後來的神鵰大俠的。

楊過最終在襄陽有難之時帶着妻子與神鵰前來救場,最終一顆飛石擊殺了蒙哥大汗,爲中原武林也爲大宋續了一口氣,讓蒙古大軍暫時退兵,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

(楊過劇照)

雖然金庸沒有直接將楊再興的故事詳細的寫出來,卻是拔高了他的武功水平,還爲他編寫了一正一邪兩個後人,此舉至少是讓一些不瞭解歷史的人瞭解到了這位英雄人物的存在,讓原本荒誕的武俠故事多了一層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