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師節,感恩老師的節日。

說到老師,國內外不乏很多歌頌教師的優質作品,比如印度的《

嗝嗝老師

》,法國的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在國內,也有一些小成本製作的電影,沒有大牌明星的加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卻能夠以優質內容取勝,比如於謙監製和主演的這一部《老師·好》。

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後,以不到1000萬的製作和宣發成本

,贏得了3.55億的票房成績,片方分賬1.23億,幾乎是幾十倍的投資回報,是國產小成本電影票房突圍的一個典型案例。

01,小成本中的“黑馬”

于謙,是德雲社著名的相聲演員,也是一個北影科班出身的演員。

于謙老師

是德雲社的“槓把子”,

他出演過至少18部電影和18部電視劇。

在他早期的人生經歷中,陰差陽錯和郭德綱成爲了搭檔說起了相聲。

然而,說相聲並非是他唯一的愛好,如果遇到了好的機會,他仍然能夠大膽嘗試,脫穎而出。

在《老師·好》這部電影中,他不僅擔任的是電影的拍攝計劃和後期保障,監督影片製作成本等工作,還包括對於人物的詮釋和塑造。

可以說是從頭到尾全程參與。

不僅如此,他憑藉着自己多年的人脈,請來了很多的演員朋友們助陣,比如我們熟悉的胡

軍,喬杉,張國立,何冰,艾倫,史可,劉威,馬蘇等人。

這些人並沒有擔任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裏面客串出演,大約幾句臺詞。

他自己也調侃,就連百億影帝吳京都是他一頓“涮羊肉”搞定的。

這部電影票房的成功出乎自己意料,原來覺得,七八千萬就已經滿足預期了,但是卻如此成功。

“得開一瓶啤酒了。”他喜得合不攏嘴。

02,贏在了“走心”的製作

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優質的內容,樸素的情感和生動的人物塑造。

電影中,于謙飾演的樸素真誠的苗宛秋老師。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白球鞋,健美褲,霹靂舞,“二八式”自行車,老式的搪瓷杯,都能夠勾起觀衆的回憶。

苗老師是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在這個班級裏,有形形色色的學生。

義氣憤青的倔強少年”洛小乙,前衛時髦的關婷婷,溫婉嫺熟的“學霸”安靜,熱衷武俠小說,鬼點子一大堆的王海。

他們調皮搗蛋,爲了“對付”老師,偷偷地拆掉了他的自行車擋板,老師被濺起一身泥;

爲了“迷惑”老師,在老師面前大跳霹靂舞;

然而,從內心深處來說,他們的搗蛋,並非是真的惡意,體現的卻是蹩腳的青春和故事。

這些學生,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學生羣像,也許,在每一個觀衆的身上,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影子。

學生時代的真與誠,老師的真誠,學生的率真,

都爲觀衆傳遞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真”和“情”。

讓人物有血有肉,讓銀幕有了溫情的底色。

沒有惡搞的笑料,沒有刻意煽情的假大空,有的只是平緩走心的敘述方式,爲觀衆呈現出了別樣的師生之情。

03,

這部劇的演員,都是聘請的新人。

而於謙的演技,在這部劇中也得到了發揮。

他不僅演繹出了苗老師的樸素和情感,也賦予了人物新的魅力和韻味。

他是一個相聲演員,善於利用老梗,但是卻敢於打破自己在相聲銀幕上的刻板印象,爲觀衆呈現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上世紀的老師。

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誇張的動作和神態,也沒有相聲舞臺上的“表演式”的呈現,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心,順應劇情發展,潤物無聲般的代入。

連郭德綱都驚歎“欠于謙一個影帝了”。

《老師·好》的成功,也讓于謙變成了相聲演員中最會演戲的一個演員。

縱觀德雲社,不乏有資歷深厚的,相聲說得好的演員,然而,

在演戲方面卻相差甚遠,屢屢變成“票房毒藥”。

比如,一代演員郭德綱,二代演員岳雲鵬,三代演員繼續前仆後繼......

這幾年,從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1.69億,豆瓣4.2分)到岳雲鵬的《鼠膽英雄》(1.01億,豆瓣5.4分.),都面臨着票房口碑雙撲街的事實。

德雲社在演戲方面,儼然被冠上了“10片9爛”的標籤。

相聲和電影本來就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前者側重於表演,後者則側重於劇情;

前者對於人物表情,神態,和舞臺效果要求較高,以笑點爲基礎,而後者則更多是以優秀的劇本和故事情節爲前提的,人物表演只是輔助元素,是爲故事服務的。

所以,大銀幕的角色要比舞臺上表演更爲複雜。

而很顯然,郭德綱,岳雲鵬等優秀的相聲演員,

他們力求的是“段子”,而忽略的是電影的“邏輯”。

所以在他們的電影中,大多數觀衆的印象都是,表演痕跡嚴重,用力過猛,像是在“說相聲”。

一味地留意笑點和老梗,就會導致整部電影的節奏出現問題。

筆者想,這也許是制約相聲演員成功轉型的最大難題了。

04,結語

于謙的表演是一方面,自己對於整部電影靈魂和節奏的把控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也許,《老師·好》的成功可以爲德雲社電影提供新的思路和啓迪。

放下心中的執念,用故事和心來傳遞情感,真正的打碎舞臺上的自己,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突破。

因爲真實,所以動人。

#于謙#電影#相聲收藏

在《老師·好》這部電影中,他不僅擔任的是電影的拍攝計劃和後期保障,監督影片製作成本等工作,還包括對於人物的詮釋和塑造。

可以說是從頭到尾全程參與。

不僅如此,他憑藉着自己多年的人脈,請來了很多的演員朋友們助陣,比如我們熟悉的胡

軍,喬杉,張國立,何冰,艾倫,史可,劉威,馬蘇等人。

這些人並沒有擔任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裏面客串出演,大約幾句臺詞。

他自己也調侃,就連百億影帝吳京都是他一頓“涮羊肉”搞定的。

這部電影票房的成功出乎自己意料,原來覺得,七八千萬就已經滿足預期了,但是卻如此成功。

“得開一瓶啤酒了。”他喜得合不攏嘴。

02,贏在了“走心”的製作

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優質的內容,樸素的情感和生動的人物塑造。

電影中,于謙飾演的樸素真誠的苗宛秋老師。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白球鞋,健美褲,霹靂舞,“二八式”自行車,老式的搪瓷杯,都能夠勾起觀衆的回憶。

苗老師是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在這個班級裏,有形形色色的學生。

義氣憤青的倔強少年”洛小乙,前衛時髦的關婷婷,溫婉嫺熟的“學霸”安靜,熱衷武俠小說,鬼點子一大堆的王海。

他們調皮搗蛋,爲了“對付”老師,偷偷地拆掉了他的自行車擋板,老師被濺起一身泥;

爲了“迷惑”老師,在老師面前大跳霹靂舞;

然而,從內心深處來說,他們的搗蛋,並非是真的惡意,體現的卻是蹩腳的青春和故事。

這些學生,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學生羣像,也許,在每一個觀衆的身上,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影子。

學生時代的真與誠,老師的真誠,學生的率真,

都爲觀衆傳遞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真”和“情”。

讓人物有血有肉,讓銀幕有了溫情的底色。

沒有惡搞的笑料,沒有刻意煽情的假大空,有的只是平緩走心的敘述方式,爲觀衆呈現出了別樣的師生之情。

03,

這部劇的演員,都是聘請的新人。

而於謙的演技,在這部劇中也得到了發揮。

他不僅演繹出了苗老師的樸素和情感,也賦予了人物新的魅力和韻味。

他是一個相聲演員,善於利用老梗,但是卻敢於打破自己在相聲銀幕上的刻板印象,爲觀衆呈現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上世紀的老師。

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誇張的動作和神態,也沒有相聲舞臺上的“表演式”的呈現,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心,順應劇情發展,潤物無聲般的代入。

連郭德綱都驚歎“欠于謙一個影帝了”。

《老師·好》的成功,也讓于謙變成了相聲演員中最會演戲的一個演員。

縱觀德雲社,不乏有資歷深厚的,相聲說得好的演員,然而,

在演戲方面卻相差甚遠,屢屢變成“票房毒藥”。

比如,一代演員郭德綱,二代演員岳雲鵬,三代演員繼續前仆後繼......

這幾年,從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1.69億,豆瓣4.2分)到岳雲鵬的《鼠膽英雄》(1.01億,豆瓣5.4分.),都面臨着票房口碑雙撲街的事實。

德雲社在演戲方面,儼然被冠上了“10片9爛”的標籤。

相聲和電影本來就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前者側重於表演,後者則側重於劇情;

前者對於人物表情,神態,和舞臺效果要求較高,以笑點爲基礎,而後者則更多是以優秀的劇本和故事情節爲前提的,人物表演只是輔助元素,是爲故事服務的。

所以,大銀幕的角色要比舞臺上表演更爲複雜。

而很顯然,郭德綱,岳雲鵬等優秀的相聲演員,

他們力求的是“段子”,而忽略的是電影的“邏輯”。

所以在他們的電影中,大多數觀衆的印象都是,表演痕跡嚴重,用力過猛,像是在“說相聲”。

一味地留意笑點和老梗,就會導致整部電影的節奏出現問題。

筆者想,這也許是制約相聲演員成功轉型的最大難題了。

04,結語

于謙的表演是一方面,自己對於整部電影靈魂和節奏的把控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也許,《老師·好》的成功可以爲德雲社電影提供新的思路和啓迪。

放下心中的執念,用故事和心來傳遞情感,真正的打碎舞臺上的自己,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突破。

因爲真實,所以動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