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了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成爲了懶人讀書時“囫圇吞棗”的理由。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家陶淵明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見,一向不羈的陶淵明在面對前人留下的文字時,其實也是認真的,大家不要再斷章取義地爲自己的“不求甚解”找藉口了。

事實上,因爲“不求甚解”,很多朋友對於一些千古名句,明明背得滾瓜爛熟,卻完全不解其意。這就是詩詞大會考蘇軾的“但願人長久”,會有90多人答錯的原因。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詩詞大會上值得注意的一道題,考的是溫庭筠最有名的一句詩,中學生都會背,但卻難倒了54位高手。大家看一看這道題: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茅店”指的是什麼?

A.商店 B.驛站 C.旅店

這道題裏的詩大家應該是很熟悉的,它出自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如今已經入選中學課本多年,我們再來讀一下: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題的答案是選C,茅店指的是旅店,當時百人團共有54人答錯了。3個選項中,這些答錯的選手多數都選擇了B選項,認爲這是驛站。

選成這個錯誤答案是很正常的,因爲詩裏其實出現了“驛”字。溫庭筠這首詩寫於他離開長安奔赴襄陽上任時,當時他路過了陝西的商山,這首詩寫的就是他在旅途中看到的清晨景色。詩中出現了“枳花明驛牆”這一句,意思是初春時枳花開遍山頭,連驛站的泥牆也被白花照得發亮。

那麼爲何詩人前面,又要用“茅店”二字呢?在說文解字裏,茅店指的就是旅店,它和驛站是有着明顯區別的。在唐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住在驛館裏,一般來說往來的官家人才會選擇住驛站。而地位較低的商人們和普通平民,則只能住在驛館旁邊的普通旅店裏,這種旅店一般是茅草屋,所以就叫茅店。

溫庭筠是去赴任,所以他應該是住在驛站裏的。而這首詩,寫的是他從驛館裏看到普通旅店裏的平民,爲了生計早早起程出發。一方面,對於這些人,詩人是充滿同情的,雞剛打鳴,曉月還留有餘暉,但木板橋上已經有了腳印。這些人有些是客居的外鄉人,匆匆趕回家;有些則是爲生計奔波的商人們,匆匆去討生活。另一方面,詩人自己也是一個異鄉人,此次他其實是被貶外放爲官,羈旅之苦再加上仕途不順,所以纔會有“因思杜陵夢”的感嘆。

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隻用一個“悲”字,其它幾句都是寫景,只平鋪直敘就達到了讓人感同身受的藝術效果。特別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10個字,更是歷來被後世所稱道。這兩句,有動有靜,月光和茅店、板橋都是靜景,而雞聲和人跡其實都是動景因素。既有聽覺又有視覺,再加上月和霜的清冷渲染,讓整首詩充滿了美感,達到了一切景語皆有情的藝術效果。

可能很多朋友會問覺得,對這樣一個千古名句,咱們理解它的大概意思就行了,至於茅店到底是普通旅店還是指驛站,其實意思相差並不大。對於這種想法,筆者不敢苟同。如果溫庭筠不用“茅店”二字,直接寫驛館,那整體上和雞聲等充滿鄉村意境的字眼,是不太吻合的,也無法突出羈旅之艱辛。所以很顯然,溫庭筠就是刻意要用這個詞。

所謂金句,就是字字珠璣,字字講究,咱們老溫這麼講究,如果現在我們卻無法體會他的深意,豈不是一種辜負。所以對於這類千古名句,筆者始終認爲我們還是得恰當地摳一下字眼。當年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詩人們爲了斟酌一個字眼,得付出多少,我們唯有且讀且珍惜了。這個題如果讓您答,能答對嗎?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