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4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纔是全球市場在疫情年瘋漲的真相!

談到2020年的全球金融市場,人們最常問的問題是爲什麼——爲什麼在一場已經導致全球約170萬人死亡,並使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危機的全球大流行病中,股市卻上演了歷史性反彈迭創新高,並與現實完全脫節?

而且不僅僅是股市,從垃圾債券到比特幣,任何看似帶有風險屬性的資產都出現了歷史性的反彈。

對於市場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他們有的更爲理性(市場總是“向前看的”,投資者預計一旦新冠病毒被根除,經濟將迅速增長),有的則相對偏激(只管逢低買入)。的確,市場總是關注將會發生什麼,而不是已經發生了什麼。近年來,每當市場回調時買入股票都是有利可圖的。

儘管如此,這依然無法充分解釋:爲何MSCI全球股票指數能從3月底的低點飆升66%,垃圾債券收益率能創歷史新低,比特幣價格能上漲逾五倍,以及其他任何看似令人費解的市場波動。

其實,這背後的真實答案或許要簡單得多,歸結爲一個數字:14萬億美元——這是今年美國、中國、歐元區、日本和其他八個大型經濟體的總貨幣供應量增幅。

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上述12個大型經濟體的總貨幣供應量規模已激增至94.8萬億美元,增幅不僅超過了自2003年以來所有年份的數據,也遠超2017年時8.38萬億美元的增幅水平。當年股市的表現如何?MSCI全球指數在2017年飆升了21.6%,這是全年穩步攀升的結果。而儘管MSCI全球指數今年全年僅上漲了12.4%,但已較3月底的低點飆升了65%。

瞭解市場表現背後的原因只是一部分,理解邏輯原理也很重要。這首先得從各國央行說起,這些央行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購買債券和其他資產,直接向金融市場注入了鉅額資金。

截至11月30日,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佔其GDP的54.3%,遠超2019年底時的約36%。而在2008年,這一數字僅爲約10%。僅美聯儲,每月就通過購買固定收益資產向金融市場注入了至少1200億美元。

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顯示,央行的購買幫助抑制了全球債券收益率,今年平均收益率跌至了1%以下。不僅如此,收益率低於零的債券數量激增至18萬億美元以上,加劇了自金融危機以來儲戶遭受的金融壓制。

顯而易見的是,除非出於監管或其他原因,沒有人願意持有利率幾乎爲零甚至爲負利率的債券。其結果是導致了對收益率的爭奪,主要是那些信用評級低於投資級的公司債和其他債券。而不斷增長的需求將這些公司發行的債券收益率也推至平均4.59%的創紀錄低點。甚至加納、塞內加爾和白俄羅斯等所謂的邊緣國家也從中受益。

許多人逐漸意識到,這些低收益率已並不能給貸款給違約風險更高的借款人帶來多少補償。畢竟,它們被稱爲“垃圾債券”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也就是爲什麼今年投資圈中的大部分資金都進入股市的原因,這推動全球股市市值超過了100萬億美元,平均市盈率達到31倍。

各國政府和央行不斷“印錢”,也引發了不少關於貨幣真實價值的質疑。不少人認爲外匯制度正處於崩潰的邊緣,原因是大量印鈔——不僅是今年,自十多年前的金融危機以來其實皆是如此。這解釋了爲何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以及黃金出現了驚人上漲。

儘管各國政府與央行聯手採取的迅速行動支持了本國經濟,但許多人擔心會出現永久性的“道德風險”、央行對金融市場的無休止支持,以及由此加劇的財富不平等。在數年,也許是一代人之後,我們纔會知道,爲了支持經濟度過疫情大流行,是否創造了太多的貨幣,培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和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

但想象一下,如果什麼都不做,又會有什麼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