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城胖哥(作者原創授權)

因《三國演義》的影響,後主劉禪似乎成了一位標籤化的草包人物,古時人常以“扶不起的阿斗”喻之。但從現代人視角看,劉禪位居帝座四十載,且投降之時未造成生靈塗炭,細細思量,或也有可取之處,人物評價上大可不必一棒子打死。本篇,筆者嘗試着換個角度看《三國》,以當事人的視角、內心活動,給大家側面展示三國時代的波詭雲湧。

一、劉禪出生以前,聽長輩說過去的故事

我姓劉,名禪,對!就是封禪的禪!字公嗣。

我父親告訴我,我們祖上是前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後來家道中落,父親與祖母兩人相依爲命。

我出生的23年前,大漢爆發了“黃巾之亂”,搞得天下就此民不聊生,父親那年也才23歲,覺得咱們既然是漢王后裔,就應該救國救民,於是和二叔關羽、三叔張飛、桃園三結義,招兵買馬。

後來父親因爲軍功,當了平原縣令,又在我出生的19年前,29歲的父親跟隨父親的學長公孫瓚,參加了“討董聯盟”,不過後來“聯盟”解散了,從此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年代。

在我出生的14年前,有個叫曹操的將軍攻打徐州,還屠城,32歲的父親和二叔三叔還有云叔南下徐州,救援當時的州牧陶謙。

後來陶謙病逝,“傳位”父親,父親也順利的接管了徐州,結果沒多久,因爲三叔酗酒,被一個叫呂布的給偷襲了,導致父親只能去小沛。

後來父親與曹操、呂布、袁術、孫策之間的關係總是分分合合,打打停停。

在我出生的9年前,父親還投靠了曹操,去了許都,見到了當時的大漢天子,據說是個傀儡,真可憐啊。

在我出生的8年前,父親毛遂自薦,以討伐袁術的名義,出兵徐州,實際上父親把徐州作爲興漢的大本營,用來救國救民的第一步。

結果沒多久,父親和二叔三叔又走散了,據說父親北上投靠了袁紹,二叔投靠了敵人曹操。

在我出生的6年前,父親和二叔三叔重聚後,南下汝南,結果又被曹軍打敗;還好我出生得晚,不然要到處東躲西藏,哪能有安穩的童年。

從我出生的5年前,到我出生那年,父親又投靠荊州的劉表,寄居在新野,這是父親最安穩最和平的一段時間了,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父親可以忙着造人。

二、劉禪出生以後,聽長輩說兒時的故事

於是在建安十二年,我,劉禪,字公嗣,出生了。父親和二叔三叔都叫我的的乳名:阿斗。聽說在我出生之前,父親因爲沒有兒子,收了一個叫寇封的人做義子,還改姓劉,叫劉封,是我名義上的異父異母的兄長。

我出生不到一年,曹操又大軍南下,簡直就是父親的夢魘;父親脅民渡江,母親抱着我和父親走散了,還好雲叔來救我,母親爲了不拖累雲叔,就自盡了,雲叔抱着我回到了父親那裏。

沒多久,曹操自稱有百萬大軍,再度南下,還好父親在之前三顧茅廬,請出了我後來的相父,諸葛亮諸葛孔明。

在相父的本領下,東吳和父親結盟,一同抗曹,打贏了“赤壁之戰”。

在我兩歲的時候,父親又奪得了荊州四郡,這面積可比當初的徐州大多了,不過不清楚爲啥東吳非說是“借”的。

在我三歲的時候,東吳那邊不懂什麼原因,和父親聯姻,我多了一個名義上的嫡母。

後來她還想把我抱到東吳那邊,又是雲叔,再次救了我。

在我五歲那年,父親又帶兵進入益州,支援同族的劉璋,就像去徐州救援陶謙一樣。

不到一年,劉璋的部下居然想謀害父親,不過還好劉璋的另一羣手下站在父親這邊,最終,劉璋投降了父親。父親領導下的版圖越來越大了,荊州、益州連成一片了。

當時嫡母孫尚香在東吳那邊,父親的部下們以父親續絃爲名,讓父親娶了一個寡婦,據說是車騎將軍吳懿之妹,叫吳穆,這名字真難聽。不知道,父親地盤那麼多,軍隊那麼多,文臣武將那麼多,爲啥還要娶一個寡婦。我繼位後才知道,原來父親這叫聯姻,已經是第三次聯姻了。

在我八歲那年,東吳那邊搶了父親的半個荊州,真不是好東西。

在我第一次本命年的時候,父親又攻佔了漢中,聽說咱們祖上劉邦建立大漢之前,也是漢中王;於是58歲的父親也稱漢中王,以後要改口叫父王了。我也被父王封做了王世子。

結果沒多久,二叔手下的兩個小人背叛二叔,據說有個人還是父王的小舅子,是我名義上的二舅呢,都投降孫權,然後名義上的兄長劉封也拒絕出兵援救,導致二叔和二叔的兒子關平慘死。

在我十四歲這年,北方的許都發生了幾件大事,

1曹操終於病逝了,不過他的兒子曹丕繼任魏王

2魏王沒多久就逼大漢天子讓位,哎,傀儡真可憐

3聽說大漢天子被逼讓位後,偷偷的被殺掉了,居然連命都保不住

4因爲大漢天子不在了,所以父王的部下們都擁立父王進位稱帝,延續大漢皇位

5父王登基稱帝后,父皇封我做太子,以後我可以改口做孤了

6父皇讓我娶三叔的大女兒,做太子妃,聽說三叔五大三粗人又黑又壯,女兒能好看到哪裏去,我第1次明白了什麼叫“聯姻”。

父皇也不是隻有我一個兒子,我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劉永,字公壽;一個叫劉理,字奉孝,據說這是曹操已故謀士郭嘉的字,郭嘉病逝的這年,剛好也是我出生的這年,不過爲什麼我的字不叫奉孝。

父皇把我封做皇太子,就是把我當儲君培養的,爲了讓我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父皇讓我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相父親自抄寫這些書讓我學習,又讓我拜昭文將軍伊籍爲師學習《左傳》,伊機伯這人很有本事,咱們大漢的律法都是他和相父、法孝直、劉子初、李正方這五個人一起編寫的。

不僅如此,父皇還讓我學武,像父皇一樣能文能武;咱們大漢的帝都成都,成都縣北十五里,有個山叫射山,就是因爲我在這裏學射箭而得名的。

父皇稱帝后,打算御駕親征打東吳,爲二叔報仇,據說雲叔親自勸說都沒用。

不到兩年的時間,父皇就兵敗如山倒,退守白帝城,還特地把我和相父叫到牀邊。

父皇先對相父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相父趕緊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然後父皇指着相父,對我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從此他就是我的相父了。

三、劉禪繼位皇帝后(諸葛亮死前)

這年五月,我繼位皇帝,改元“建興”,在相父的提議下,給父皇的諡號爲大漢昭烈帝,廟號大漢烈祖。朕的太子妃,也就是三叔的大女兒,也升級做了皇后,還把父皇娶的那個寡婦皇后,也進位成皇太后,又不是朕的生母。

我才16歲,成年都不到,我也不想學那麼多治國的書,太心煩了,既然父皇臨終前,讓我把丞相叫做相父,那就讓相父開府,麻煩事都交給他好了。

相父派鄧芝往東吳鞏固漢吳同盟,東吳殺了二叔,殺了三叔的小人也被東吳收留了,想不通爲啥相父還要和東吳結盟,不管這麼多,反正父皇都信得過相父,朕也放心,不想這麼多了。

相父另一方面安撫百姓,制定禮儀、官職、法律等,將大漢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殷民富。

朕17歲、繼位的第二年,三叔的女兒,張皇后,幫朕生了嫡長子,劉璿字文衡,

想當初父皇還是17歲的時候,還是一介草民和祖母兩人一起賣草鞋呢,多虧父皇的努力,讓朕17歲的時候,以一國之君的身份,有了第一個兒子。

朕18歲、繼位的第三年,聽說南中那邊的蠻族首領孟獲又造反了,治國真辛苦,那麼多心煩事,還好有相父,朕可以安心在皇宮中愉快的玩耍了。

十二月,相父率領大軍回國,表示已經平定南中的叛亂,

朕19歲、繼位的第四年,據說僞魏的僞帝曹丕病死了,曹叡繼位。

沒多久,相父寫了《出師表》,表示要北伐曹魏,完成父皇的遺願,據說相父這時候才46歲,就已經很顯老了,不知道他爲啥這麼拼。

朕21歲繼位的第六年,北伐前線傳來捷報“僞魏的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的都棄暗投明歸順我大漢”,真不愧是父皇器重的相父,看來不用多久,朕就可以去前漢的帝都長安、洛陽巡視了。

結果沒多久,相父回到朝中,說了北伐失敗的壞消息,還自降三級,並說了馬幼常丟街亭的事情,還斬殺了馬幼常。

記得父皇以前就對馬幼常做了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另外相父還帶回來一個年輕人,叫姜伯約,是僞魏的降將,但是相父對此人特別上心。

後來基本上,只要一有機會,相父就會出兵北伐,李正方此人,不懂什麼回事,總是和相父做對,還經常在朕的面前,說相父的壞話。後來朕給了相父一個面子,把李正方廢爲平民,遷徙到梓潼郡。

朕27歲、繼位的第十二年,也是相父輔政的第十二年,相父在北伐途中病逝了,漢中太守魏文長和參軍楊威公互相說對方造反,還領兵互相攻打,魏文長兵敗逃走,卻被楊威公斬殺,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

朕只好大赦天下,任命皇太后的兄長:左將軍吳子遠爲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

又根據相父留下的遺言,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公琰爲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四、劉禪繼位皇帝后(諸葛亮死後)

車騎將軍劉威碩雖官居高位,但並不參與國政事務,只是象徵性地率領千餘士兵,跟隨相父的背後提些批評建議而已。即便如此,他的排場也十分高調,車馬服飾飲食,可以稱得上是奢侈豪華,府下侍婢有幾十個,都能歌舞奏樂。

這年年底,劉威碩的妻子進宮給皇太后請安,在宮中住了一段時間,劉威碩卻以爲他的妻子和朕有染,還說了很多難聽的話。

相父輔政十二年,朕就在宮中玩耍十二年,還真有人以爲朕和許都天子劉協一樣也是傀儡了,朕殺雞給猴看,下令殺了劉威碩,並在鬧市執行死刑,給大家好好看看,朕有沒有實權。

三年後,朕的第一個皇后,三叔的大女兒病逝了,臨終前,讓她的妹妹也進宮,繼續做我的皇后,看來三叔以後不能叫三叔,要叫岳父了,兩個女兒都是朕的皇后。

朕31歲、繼位的第16年,改年號“延熙”,同時冊封14歲的嫡長子劉璿(字文衡)爲大漢的皇太子。同時,朕的第五子也出生了,給他取名劉諶。

第二年,朕封尚書令蔣公琰爲大司馬,開府治事;朕又可以做甩手掌櫃,愉快的玩耍了。

據說我大漢高皇帝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在慶功的宴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治理國家,撫慰百姓,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朕38歲、繼位的第24年,朕名義上的嫡母,吳懿之妹,父皇的老寡婦,終於病死了,朕終於不用和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叫母后了。

一年後,侍中董允去世,朕封陳奉宗繼任侍中。不知道爲什麼,陳侍中特別喜歡一個叫黃皓的太監,每次朕安排的政事,他們都經常配合。朕有時候找不到陳侍中的時候,嫌麻煩,就直接讓黃皓去辦事了,但是董允讓朕不要太依賴這些宦官,還經常用前漢的十常侍說教,真煩。

四年後,傳來消息,僞魏的司馬懿,乘着曹爽帶着魏主出宮的時候,發動政變,把持朝政,就像他祖上曹操一樣;真是報應。

沒多久,夏侯霸棄暗投明,歸順我大漢,據說他的父親在定軍山之戰被老黃忠斬殺;不能辜負他的投降,據說岳父,也就是三叔之妻,三嬸就是他父親夏侯淵的侄女。

朕靈機一動,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又指着朕的皇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

然後拜夏侯霸爲大漢車騎將軍。

四年後,大將軍費文偉在某次宴會上,被一個僞魏的降將所殺,據說這個降將本來是想殺朕的,還好費文偉幫朕躲過一劫。

五年後,鎮軍將軍、侍中陳奉宗病逝了,在他的影響下,以及黃皓經常溜鬚拍馬,深得朕心,朕讓黃皓從黃門令升爲中常侍、奉車都尉。

然後朕的皇弟劉永,又像董允、相父一樣,叨叨不停;黃皓建議朕,眼不見心不煩,於是乎朕交待衆人,只要皇弟劉永求見,一律擋着。

四年後,相父第一次北伐帶回來的那個年輕人姜伯約,也是一甲子的花甲老人了;

姜伯約啓奏朕將黃皓處死,朕命黃皓向姜伯約謝罪,但姜伯約請求到沓中屯田,朕也批准了,自此之後,姜伯約再也沒回過成都了。

一年後,也是朕在位的第40年,也是最後一年,前線傳來消息,漢中居然失守了,鄧艾大軍兵臨成都腳下。

朕的第五子,北地王勸朕抵抗;也有人說可以去南中,繞道去東吳;但是又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投降東吳,到時候又要投降一次曹魏,投降兩次比一次更丟臉,投降小國不如投降大國。

最終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朕開城,投降鄧艾大軍。

第二天,聽說北地王殺了朕的兒媳、孫子孫女,就自殺了,還美名其曰“殉國”;一點不像他祖父,要知道父皇投靠過多少人了、幽州牧劉焉、公孫瓚、徐州牧陶謙、荊州牧劉表,還在曹操、袁紹手下寄人籬下,二叔也投降過曹操。

朕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不覺得投降曹魏有什麼丟臉,畢竟朕已經56歲了,兒孫滿堂,保住性命纔是大事。

五、劉禪投降淪爲“安樂公”在洛陽的餘生

沒多久,朕,以亡國之君的身份,到了洛陽,見到了司馬昭,說封朕爲魏國的安樂公,以後就是“我”了,不能再用“朕”了。

我的皇后,三叔的小女兒,張皇后,也被降封爲“安樂公”夫人。

兩年後,在一次宴會上,晉王司馬昭問我:“安樂公,頗思蜀否?”

我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晉王司馬昭好像很開心,想起以前父親在許都和曹操青梅煮酒的時候,父親也韜光養略過,如果我不這麼說,能活多久?就算能活?還能平安的和全家一起安享晚年嗎?

後來上廁所的時候,郤正跟我到廁所,看沒人的時候,教我:"徜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我上廁所回來後,晉王司馬昭又問我:"頗思蜀否?"

真不嫌煩,於是我按郤正教的,欲哭無淚,遂閉其目的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司馬昭問我:"何乃似郤正語耶?"

我開目驚視說:"誠如尊命。"

司馬昭笑得更開心了。

沒多久,司馬昭突然被笑死了,臨死前指了指司馬炎,應該說兇手是他,結果大臣以爲接班人是他,然後司馬炎繼位晉王,沒多久就篡位,自己做了皇帝。

兩年後,也就是“司馬晉的泰始三年”,我見到了司馬炎的次子,司馬衷。

這年司馬衷才8歲,被封了皇太子,在宴會上,我親眼所見,看他的言行舉止。

不禁想到“自從投降後,又回答了樂不思蜀後,我的舊臣都私下說我是扶不起的阿斗,說我傻,我看這個司馬衷的言行舉止纔像傻子呢!最起碼我和我的子孫們可以安享晚年,富貴餘生,不懂這個司馬衷當了皇帝,能有什麼下場”。

四年後,我在洛陽病逝。(完)

總評

1、說起“劉禪”,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樂不思蜀”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我結合三國志等史料,以“第一人稱”,讓讀者們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假想自己是阿斗。

2、本文有幾個原則:摒棄“上帝模式”,劉禪沒出生之前的事情,完全不知道,只能聽身邊人的口述,既然是口述,就帶有身邊人的觀點、意識形態,以及身邊人的瞭解程度;不然的話,劉禪出生之前的事情,完全不瞭解。

3、摒棄“全局模式”劉禪沒有參加的事件,沒有經過的事情,沒有去過的地方,也不瞭解,除非身邊人告知

4、本文的先後順序以劉禪的時間線爲順序。

5、其實劉禪在位40年,是三國時間最長的皇帝(不算孫權),每一年最少可以寫很多事件,這樣下來,幾萬字都不夠寫,起碼可以寫一本書了

6、所以本文僅僅挑選一些特殊意義的事件來寫,同時補充了劉禪的感情生活,他的後宮,以及他對“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的看法。

7、最後對比劉禪和晉惠帝:

劉禪

出生於207年,223年繼位,263年投降,在位40年。

投降了,在敵國(哪怕政變、改朝換代),依然可以再活八年,享年65歲。

而且是投降和,和妻子、兒女、子孫一起福貴、平安的生活。

對劉漢的列祖列宗來說,劉禪是斷送了祖宗基業,可是斷送祖宗基業這麼大的罪過也不該讓劉禪一個人來承擔吧?

至少劉禪保護了他這一支的血脈能夠得以傳承下去,這對於劉漢的列祖列宗是個安慰。

再看晉惠帝

生於259年,比劉禪小52歲。

31歲繼位,比起劉禪的16歲繼位,好太多了,年齡都幾乎翻一倍了。

結果在位的兩年不到,就爆發了“八王之亂”的全國內戰。

307年,被自己的皇叔司馬越給毒殺,享年才48歲。

晉惠帝生於259年,安樂公死於271年。

271-259=12年,也就是說司馬衷在出生到12歲的時候,同在洛陽的劉禪都有機會見到他。到底誰纔是扶不起的,答案很明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