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爲@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又到年終出年報的時候了。如果說“寒冬”是2019內地影視行業的常用關鍵詞,今年則要在寒冬的基礎上,再來一個“雪上加霜”,並且範圍擴大到全球。

疫情給2020世界電影行業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從影院停業、劇組停工開始,一系列連鎖反應已經蔓延開來。從普通的從業者到產業巨頭,都必須思考同一個問題:接下來該如何生存下去?

更進一步看,生存和自救其實只是眼前的基礎問題。疫情不止在影響當下,更在影響未來。由這場疫情引發的種種危機,已經深深改變了整個電影行業的格局。許多“不可能”統統變成了可能,一些難以動搖的“傳統”,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2020遭受重創的全球電影業,到底有多慘?好萊塢迪士尼、華納等巨頭們的種種“騷操作”,是將“拯救電影”還是加速其“消亡”?網絡流媒體會取代影院嗎?疫情之下的焦慮和變局,我們來聊聊↓↓

1、【撤檔、停工、倒閉、票房銳減...TA們沒能挺過的至暗時刻】

年初春節檔前夕,7部電影在同一天集體宣佈撤檔還令人記憶猶新。原以爲損失了黃金檔期已經是最壞結果,卻沒能料到這是全球影視產業進入“至暗時刻”的開端。

在國內電影陷入撤檔潮後,從2月底開始,日韓、歐洲、北美等衆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業也被迫按下暫停鍵。

好萊塢大片陸續撤檔,引發全球震動。3月初,迪士尼真人大片《花木蘭》宣佈撤檔,接着《黑寡婦》《蜘蛛俠3》《雷神4》《奇異博士2》《X戰警:新變種人》《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等重點大片也紛紛宣佈改檔期。全球影市進入“寒冬期”,目前除亞洲的中國、日韓等地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仍然沒有“解凍”。

影院關閉和大規模撤檔潮最直接的後果是票房銳減。《好萊塢報道者》在3月中旬做過一次預測,新冠在一季度至少給全球電影行業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

本月北京電影學院發佈了《電影藍皮書》,對全年的全球電影票房情況做了分析,先看幾項重要數據↓↓

2020年前11個月,中國電影票房爲165億元,約爲去年同期(600.37億元)的27.5%;

美國票房爲20.3億美元,僅爲去年同期(102.2億美元)的19.9%;

目前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約爲80-100億美元,約爲2019年(422億美元)的20%~25%。

票房銳減,最先受影響的自然是影院。影院和院線的危機,成爲疫情之下首當其衝的行業事件。

國內方面,根據4月中旬的統計,全國原本有一萬三千多家影院,截至今年3月已經有兩千二百多家影院宣佈倒閉,還在支撐的也都在裁員減薪。

院線龍頭們在疫情最爲嚴峻的第一季度也經歷了一場大虧損。萬達電影一季度虧損至少5.5億,股價下跌18%;金逸影視一季度業績淨利潤虧損1.45-1.6億元;華誼兄弟一季度預計虧損1.38-1.4億元;國資背景的幸福藍海也遭受重創。

目前,國內電影院復工率達到了93%以上,日韓、東南亞等亞洲市場復工率在87%左右,都處在有序恢復的狀態中。

北美、歐洲等地區的院線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根據媒體在Comscore(美國互聯網統計公司)找到的數據,目前北美影院復工率在38%,歐洲、中東、非洲(縮寫統稱EMEA)加起來只有34%的影院在營業。

(圖源:一起拍電影)

北美連鎖影院巨頭AMC、Cineworld等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機,紛紛進行併購、收購等動作,但這又增加了債務危機。

根據AMC的財報,2020前三季度,AMC分別淨虧損21.76億美元、27.38億美元和36.43億美元,全年股價下跌55.76%。順帶一提,萬達在AMC娛樂的持股比例是50.01%,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有新打算?

早在7月時就有分析師表示,北美大部分連鎖影院的極限是撐過今年。5個月之後,疫情依舊不樂觀,院線們的壓力只多不少。

與直接受關停衝擊的影院一樣,上游的製片公司也遭受着停工帶來的“成本危機”。

爲了防疫需要,上半年全球劇組也幾乎都經歷了停工潮。

國內劇組在疫情得以迅速有效控制後,得以率先恢復拍攝,2月底就有劇組陸續重返浙江象山、橫店影視城。

歐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疫情在多地陸續爆發,他們也不得不面臨停工、轉場、防疫成本增加等多種麻煩事。阿湯哥主演的《碟中諜7》先因意大利疫情爆發不得不終止在威尼斯的拍攝,後來無奈轉場英國;爲了防疫,泰國、印度等一些國家規定不能拍攝吻戲,現場工作人員不超過50人。是否真的有效果也不得而知。

據摩根大通分析員的預測,爲了防疫,每部影視劇的拍攝成本將上漲10%至20%,這對製作公司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劇組停工但燒錢不停,再加上疫情影響下資金回收變慢,對影視公司而言也是沉重打擊。許多實力相對弱的公司,沒等來全面復工就已經消失。據粗略統計,上半年,國內已經有超過5000家影視公司註銷或者吊銷,生存環境可以說十分嚴峻了。

2、【疫情之後,即將進入“斷片”時代?】

除了直接的衝擊,另一些連鎖反應,或許要在一到兩年之後纔會顯現。因爲疫情,許多影視項目被擱置甚至消失,那麼在不久之後是否會出現片荒?

對停工三個多月、至今還在緩慢復工的好萊塢而言,“斷片”焦慮更加明顯。

一方面,許多大片被迫延遲了拍攝進度,什麼時候能製作完成爲問號。上半年,《黑客帝國4》《侏羅紀世界3》《碟中諜7》《阿凡達2》等重點大片全部拍攝中斷,夏季之後才陸續復工。原定於今年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裏3》也因爲停工而沒法趕上計劃。

羅伯特·帕丁森版《蝙蝠俠》慘上加慘,好不容易等到復工,男主角又感染了新冠,不得不再次停擺。

另一方面,即使按計劃拍完了,能不能正常上映還是個未知數。2021說來就來了,但疫情什麼時候能被遏制住,誰也不敢預料。

如果仍不能全面復工,當存貨全部用完,接下來可能就是“無片可放”的尷尬。

此外,人員流失也是一個需要焦慮的問題。據統計,全美國的電影行業約有90萬從業者,疫情爆發後,絕大部分人都面臨着失業。爲了維持生計,大部分都紛紛轉行。還有多少人願意在行業裏繼續堅守?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人員衝擊同樣發生在國內。在影院停工170多天的時間裏,多少院線、宣發、劇組幕後從業者、甚至“不在線上”的演員們紛紛轉行,資源也越來越向頭部集中。

3、【“流媒體亂戰”時代開啓,變局是風口還是泡沫?】

危機之中自有新機。院線停擺了,卻給符合“隔離觀看”需求的線上流媒體創造了巨大機會。

年初徐崢的電影《囧媽》反應神速,撤檔第二天就宣佈改線上免費點播。成爲“內地院線片轉流媒體”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觀衆們感到興奮,《囧媽》也獲得了6億網絡版權購買費的天價收益,但此舉卻讓院線相當多從業者非常不滿。抵制《囧媽》和徐崢的風波,成爲一個社會事件。

如今所有的擔心和爭議也都暫時可以放下了,《囧媽》只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個例,在國內沒能成爲主流。

但在疫情持續嚴重的北美,流媒體的發展卻非常迅猛。年初上映的《隱形人》《喋血戰士》《魔發精靈2》等從3月開始首先陸續嘗試縮短院線窗口期,或者直接線上線下同步上映。

進入下半年,“院網同步”已經擴展到了大投資的重點電影。索尼率先放棄了原定6月12日上映的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戰爭大片《灰獵犬號》的院線發行,蘋果花7000萬美元購買下獨家版權,並於7月10日快速上線蘋果流媒體AppleTV+

迪士尼的《花木蘭》撐了半年,也直接宣佈放棄北美院線發行,9月初直接上線自家流媒體Disney+。年底上映的《神奇女俠1984》也在華納HBO Max同步開啓點播。

還在堅決堅持只在影院上映的,只有諾蘭的《信條》。

疫情之下也需“恰飯”,“上線流媒體”成爲唯一可行的收益渠道,已經不再被好萊塢老牌影視公司們排斥。

7月環球影業與AMC院線達成全新合作協議,環球旗下的影片將把院線窗口從70天縮短至17天,AMC也能獲得一筆穩定收益。

華納更加直接,12月初剛宣佈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包括《沙丘》《哥斯拉大戰金剛》《黑客帝國4》《貓和老鼠》《招魂3》《新自殺小隊》等都將在院線上映之時,同步登陸HBO Max。

除了發行,傳統影視大廠們直接入局流媒體也早已開始。迪士尼的Disney+去年11月上線,今年10月發佈的財報中已經顯示用戶量達到了7370萬,絕大部分都來自今年的增長。比如《花木蘭》上線之後,Disney+下載量迅速上升了68%。

電影無法上映,線下樂園歇業,流媒體躍升爲營收第二高的業務,成功拯救了今年處於困境中的迪士尼。

此外,華納的HBO Max和環球旗下的“孔雀”(Peacock)也已經先後佈局加入流媒體大戰,好萊塢“六大”裏的派拉蒙,近日也宣佈重整流媒體平臺“Paramount+”。傳統大廠們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各立山頭。

老牌影業巨頭固然有內容庫的優勢,不過已經是流媒體龍頭老大的Netflix依然有超強競爭力。早在今年4月,Netflix的市值就已經超過迪士尼,目前全球用戶已逼近2億。

在“網生內容”製作方面,Netflix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婚姻故事》《愛爾蘭人》《美國工廠》等已成爲奧斯卡大熱門。其注重內容、注重作者培養的思路和成熟的製作模式,比起“拿IP賺快錢”的迪士尼,看起來具有更長遠的發展優勢和可能性。目前國內網友對Netflix的認知度也相對更高。

即使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大導演還是對流媒體不滿,但傳統被打破的大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除了疫情之下被迫自救的選擇,通過發展自家流媒體掌握更多用戶,把影片“面市”的命運和收益獨家掌握在自己手裏,也是各製片大廠們心裏打好的算盤。疫情,也可以說是加速製片公司擺脫院線制約的催化劑。

對流媒體改變和妥協的不光是大廠,還有高傲的奧斯卡。

從前奧斯卡接收影片有一條規則:電影必須在洛杉磯地區影院上映至少一週纔可獲報名資格。現在這項規則也取消了,公開上線流媒體後的60天內,再上線奧斯卡評委專用的流媒體平臺就可以報名參加評選了。

雖然奧斯卡說這是臨時性的規定,但是,還是要抱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態。

電影主流基地的改變,讓如何運作流媒體,成爲接下來好萊塢大廠們最關心的問題。目前Amazon斥資2.5億美元買下了《指環王》劇版的拍攝權,HBO Max將重啓《正義聯盟》,迪士尼更準備依傍漫威、皮克斯、星戰三個收購來的IP大戶,計劃每年出產100部左右的IP影視作品。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不過,只要劇組復工一天不進入常態化,大家的佈局還是多少會受影響。或許比拼誰的存貨多,誰能製作出小而美的內容,會是流媒體們一段時間內的主題。

而沒有了“影院放映”這個硬條件的制約,那些關於”電影“的技術和藝術形式的追求是否還能保持?也許這是真正的影迷們需要多慮的問題。網絡效益考量的標準是點擊率、下載量、付費用戶數。有自媒體人舉了一個極端例子:如果諾蘭砸兩億美金的鉅製,傳播度比不上小嶽嶽說的一個段子,那再往後我們還能看到有公司願意投資鉅製嗎?

而相比流媒體這個內部競爭,好萊塢要面臨的外部環境同樣不樂觀。沒有了密集的大片轟炸調動腎上腺素,製作水準也逐漸套路,海外觀衆對好萊塢的興趣和依賴已然在逐步降低。最近的例子就是《神奇女俠1984》,國內上映後反響平平。9月初上映的《信條》票房也遠未達到華納的預期。

對已從疫情中甦醒的內地影市而言,缺少好萊塢大片參與競爭,對國產電影來說無疑又增加了空間和機會。明年的戰局,就等明年見分曉了。

馬上就要和2020告別,然而疫情還是沒有徹底退出我們的生活。對影視行業而言,考驗與變革仍未停止。從前的世界很難再回去了,但危機過後,也總會迎來新生。收藏

年初春節檔前夕,7部電影在同一天集體宣佈撤檔還令人記憶猶新。原以爲損失了黃金檔期已經是最壞結果,卻沒能料到這是全球影視產業進入“至暗時刻”的開端。

在國內電影陷入撤檔潮後,從2月底開始,日韓、歐洲、北美等衆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業也被迫按下暫停鍵。

好萊塢大片陸續撤檔,引發全球震動。3月初,迪士尼真人大片《花木蘭》宣佈撤檔,接着《黑寡婦》《蜘蛛俠3》《雷神4》《奇異博士2》《X戰警:新變種人》《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等重點大片也紛紛宣佈改檔期。全球影市進入“寒冬期”,目前除亞洲的中國、日韓等地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仍然沒有“解凍”。

影院關閉和大規模撤檔潮最直接的後果是票房銳減。《好萊塢報道者》在3月中旬做過一次預測,新冠在一季度至少給全球電影行業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

本月北京電影學院發佈了《電影藍皮書》,對全年的全球電影票房情況做了分析,先看幾項重要數據↓↓

2020年前11個月,中國電影票房爲165億元,約爲去年同期(600.37億元)的27.5%;

美國票房爲20.3億美元,僅爲去年同期(102.2億美元)的19.9%;

目前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約爲80-100億美元,約爲2019年(422億美元)的20%~25%。

票房銳減,最先受影響的自然是影院。影院和院線的危機,成爲疫情之下首當其衝的行業事件。

國內方面,根據4月中旬的統計,全國原本有一萬三千多家影院,截至今年3月已經有兩千二百多家影院宣佈倒閉,還在支撐的也都在裁員減薪。

院線龍頭們在疫情最爲嚴峻的第一季度也經歷了一場大虧損。萬達電影一季度虧損至少5.5億,股價下跌18%;金逸影視一季度業績淨利潤虧損1.45-1.6億元;華誼兄弟一季度預計虧損1.38-1.4億元;國資背景的幸福藍海也遭受重創。

目前,國內電影院復工率達到了93%以上,日韓、東南亞等亞洲市場復工率在87%左右,都處在有序恢復的狀態中。

北美、歐洲等地區的院線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根據媒體在Comscore(美國互聯網統計公司)找到的數據,目前北美影院復工率在38%,歐洲、中東、非洲(縮寫統稱EMEA)加起來只有34%的影院在營業。

(圖源:一起拍電影)

北美連鎖影院巨頭AMC、Cineworld等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機,紛紛進行併購、收購等動作,但這又增加了債務危機。

根據AMC的財報,2020前三季度,AMC分別淨虧損21.76億美元、27.38億美元和36.43億美元,全年股價下跌55.76%。順帶一提,萬達在AMC娛樂的持股比例是50.01%,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有新打算?

早在7月時就有分析師表示,北美大部分連鎖影院的極限是撐過今年。5個月之後,疫情依舊不樂觀,院線們的壓力只多不少。

與直接受關停衝擊的影院一樣,上游的製片公司也遭受着停工帶來的“成本危機”。

爲了防疫需要,上半年全球劇組也幾乎都經歷了停工潮。

國內劇組在疫情得以迅速有效控制後,得以率先恢復拍攝,2月底就有劇組陸續重返浙江象山、橫店影視城。

歐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疫情在多地陸續爆發,他們也不得不面臨停工、轉場、防疫成本增加等多種麻煩事。阿湯哥主演的《碟中諜7》先因意大利疫情爆發不得不終止在威尼斯的拍攝,後來無奈轉場英國;爲了防疫,泰國、印度等一些國家規定不能拍攝吻戲,現場工作人員不超過50人。是否真的有效果也不得而知。

據摩根大通分析員的預測,爲了防疫,每部影視劇的拍攝成本將上漲10%至20%,這對製作公司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劇組停工但燒錢不停,再加上疫情影響下資金回收變慢,對影視公司而言也是沉重打擊。許多實力相對弱的公司,沒等來全面復工就已經消失。據粗略統計,上半年,國內已經有超過5000家影視公司註銷或者吊銷,生存環境可以說十分嚴峻了。

2、【疫情之後,即將進入“斷片”時代?】

除了直接的衝擊,另一些連鎖反應,或許要在一到兩年之後纔會顯現。因爲疫情,許多影視項目被擱置甚至消失,那麼在不久之後是否會出現片荒?

對停工三個多月、至今還在緩慢復工的好萊塢而言,“斷片”焦慮更加明顯。

一方面,許多大片被迫延遲了拍攝進度,什麼時候能製作完成爲問號。上半年,《黑客帝國4》《侏羅紀世界3》《碟中諜7》《阿凡達2》等重點大片全部拍攝中斷,夏季之後才陸續復工。原定於今年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裏3》也因爲停工而沒法趕上計劃。

羅伯特·帕丁森版《蝙蝠俠》慘上加慘,好不容易等到復工,男主角又感染了新冠,不得不再次停擺。

另一方面,即使按計劃拍完了,能不能正常上映還是個未知數。2021說來就來了,但疫情什麼時候能被遏制住,誰也不敢預料。

如果仍不能全面復工,當存貨全部用完,接下來可能就是“無片可放”的尷尬。

此外,人員流失也是一個需要焦慮的問題。據統計,全美國的電影行業約有90萬從業者,疫情爆發後,絕大部分人都面臨着失業。爲了維持生計,大部分都紛紛轉行。還有多少人願意在行業裏繼續堅守?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人員衝擊同樣發生在國內。在影院停工170多天的時間裏,多少院線、宣發、劇組幕後從業者、甚至“不在線上”的演員們紛紛轉行,資源也越來越向頭部集中。

3、【“流媒體亂戰”時代開啓,變局是風口還是泡沫?】

危機之中自有新機。院線停擺了,卻給符合“隔離觀看”需求的線上流媒體創造了巨大機會。

年初徐崢的電影《囧媽》反應神速,撤檔第二天就宣佈改線上免費點播。成爲“內地院線片轉流媒體”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觀衆們感到興奮,《囧媽》也獲得了6億網絡版權購買費的天價收益,但此舉卻讓院線相當多從業者非常不滿。抵制《囧媽》和徐崢的風波,成爲一個社會事件。

如今所有的擔心和爭議也都暫時可以放下了,《囧媽》只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個例,在國內沒能成爲主流。

但在疫情持續嚴重的北美,流媒體的發展卻非常迅猛。年初上映的《隱形人》《喋血戰士》《魔發精靈2》等從3月開始首先陸續嘗試縮短院線窗口期,或者直接線上線下同步上映。

進入下半年,“院網同步”已經擴展到了大投資的重點電影。索尼率先放棄了原定6月12日上映的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戰爭大片《灰獵犬號》的院線發行,蘋果花7000萬美元購買下獨家版權,並於7月10日快速上線蘋果流媒體AppleTV+

迪士尼的《花木蘭》撐了半年,也直接宣佈放棄北美院線發行,9月初直接上線自家流媒體Disney+。年底上映的《神奇女俠1984》也在華納HBO Max同步開啓點播。

還在堅決堅持只在影院上映的,只有諾蘭的《信條》。

疫情之下也需“恰飯”,“上線流媒體”成爲唯一可行的收益渠道,已經不再被好萊塢老牌影視公司們排斥。

7月環球影業與AMC院線達成全新合作協議,環球旗下的影片將把院線窗口從70天縮短至17天,AMC也能獲得一筆穩定收益。

華納更加直接,12月初剛宣佈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包括《沙丘》《哥斯拉大戰金剛》《黑客帝國4》《貓和老鼠》《招魂3》《新自殺小隊》等都將在院線上映之時,同步登陸HBO Max。

除了發行,傳統影視大廠們直接入局流媒體也早已開始。迪士尼的Disney+去年11月上線,今年10月發佈的財報中已經顯示用戶量達到了7370萬,絕大部分都來自今年的增長。比如《花木蘭》上線之後,Disney+下載量迅速上升了68%。

電影無法上映,線下樂園歇業,流媒體躍升爲營收第二高的業務,成功拯救了今年處於困境中的迪士尼。

此外,華納的HBO Max和環球旗下的“孔雀”(Peacock)也已經先後佈局加入流媒體大戰,好萊塢“六大”裏的派拉蒙,近日也宣佈重整流媒體平臺“Paramount+”。傳統大廠們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各立山頭。

老牌影業巨頭固然有內容庫的優勢,不過已經是流媒體龍頭老大的Netflix依然有超強競爭力。早在今年4月,Netflix的市值就已經超過迪士尼,目前全球用戶已逼近2億。

在“網生內容”製作方面,Netflix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婚姻故事》《愛爾蘭人》《美國工廠》等已成爲奧斯卡大熱門。其注重內容、注重作者培養的思路和成熟的製作模式,比起“拿IP賺快錢”的迪士尼,看起來具有更長遠的發展優勢和可能性。目前國內網友對Netflix的認知度也相對更高。

即使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克里斯托弗·諾蘭等大導演還是對流媒體不滿,但傳統被打破的大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除了疫情之下被迫自救的選擇,通過發展自家流媒體掌握更多用戶,把影片“面市”的命運和收益獨家掌握在自己手裏,也是各製片大廠們心裏打好的算盤。疫情,也可以說是加速製片公司擺脫院線制約的催化劑。

對流媒體改變和妥協的不光是大廠,還有高傲的奧斯卡。

從前奧斯卡接收影片有一條規則:電影必須在洛杉磯地區影院上映至少一週纔可獲報名資格。現在這項規則也取消了,公開上線流媒體後的60天內,再上線奧斯卡評委專用的流媒體平臺就可以報名參加評選了。

雖然奧斯卡說這是臨時性的規定,但是,還是要抱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態。

電影主流基地的改變,讓如何運作流媒體,成爲接下來好萊塢大廠們最關心的問題。目前Amazon斥資2.5億美元買下了《指環王》劇版的拍攝權,HBO Max將重啓《正義聯盟》,迪士尼更準備依傍漫威、皮克斯、星戰三個收購來的IP大戶,計劃每年出產100部左右的IP影視作品。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不過,只要劇組復工一天不進入常態化,大家的佈局還是多少會受影響。或許比拼誰的存貨多,誰能製作出小而美的內容,會是流媒體們一段時間內的主題。

而沒有了“影院放映”這個硬條件的制約,那些關於”電影“的技術和藝術形式的追求是否還能保持?也許這是真正的影迷們需要多慮的問題。網絡效益考量的標準是點擊率、下載量、付費用戶數。有自媒體人舉了一個極端例子:如果諾蘭砸兩億美金的鉅製,傳播度比不上小嶽嶽說的一個段子,那再往後我們還能看到有公司願意投資鉅製嗎?

而相比流媒體這個內部競爭,好萊塢要面臨的外部環境同樣不樂觀。沒有了密集的大片轟炸調動腎上腺素,製作水準也逐漸套路,海外觀衆對好萊塢的興趣和依賴已然在逐步降低。最近的例子就是《神奇女俠1984》,國內上映後反響平平。9月初上映的《信條》票房也遠未達到華納的預期。

對已從疫情中甦醒的內地影市而言,缺少好萊塢大片參與競爭,對國產電影來說無疑又增加了空間和機會。明年的戰局,就等明年見分曉了。

馬上就要和2020告別,然而疫情還是沒有徹底退出我們的生活。對影視行業而言,考驗與變革仍未停止。從前的世界很難再回去了,但危機過後,也總會迎來新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