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下午,由海通證券籌辦的e海通財高端訪談欄目《名人堂》第三期在線上直播。海通證券總裁助理陳春錢主持,對話公募基金界稱得上常青樹的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就如何培養明星投資經理?如何配置明年投資機會?如何挑選基金產品等熱點話題進行討論。

中國資本市場尚處在春季

公募基金連續兩年收益大漲,明年股市是否仍值得佈局?

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表示,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包括市場波動性下降,以及投資生態也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去預測明天或後天的溫度,這個很難,但我們可以感知季節。中國現在的資本市場在春天。”

陳戈認爲,未來3-5年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長期向上的,依然能夠給投資者創造比較好的回報。從行業研究和公司基本面上來看,未來還有很好的前景,可以賺到公司成長的錢。同時還有許多優質公司正不斷上市,爲市場提供了許多非常好的選擇,價值當前指數整體不算高,在指數整體穩定的環境下,更有利於機構投資者發揮專業優勢,創造alpha,同時爲投資者帶來更平穩的心態。

從具體投資機會來說,陳戈認爲,長週期來看,無論是週期股,還是科技、醫藥這種成長性板塊,都有很好的機會。週期板塊裏面也有許多很好的公司,許多週期股在每一輪週期中會呈現螺旋式上升,也可能在行業景氣度提升的時候邁上新的臺階。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則表示:“實際上,權益基金不是說今天買是最好的時機,20年前就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你在2000年買基金並堅持持有,許多業內優秀的基金年化回報率不亞於過去20年上海房價的漲幅。”

“股票基金什麼時候買?我認爲只要不是特別離譜的高位去買的話,都是人生贏家。過去全球很多金融市場都證明了,權益類資產是長期回報率最高的資產,對於大衆投資者來說沒有之一。”竇玉明表示,對於大衆的投資者來說,投資渠道無非是股票類資產、債券類資產、房子,這三項從長期來看,股票類資產的漲幅一定是最好的。

投資生態變化催生萬億基金

今年是公募基金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年。海通證券總裁助理陳春錢表示,數據顯示,今年是權益類的基金規模增長最快的一年,新發了3萬億元的權益類基金,目前權益類基金規模接近6萬億,也就是說今年一年新發的權益類基金規模相當於過去20多年發行的總和。同時公募基金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回報,投資收益中位數在40%左右。

公募基金何以在今年大放異彩?

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表示,當前A股投資生態的變化有利於專業機構投資者發揮其專長,同時近兩年基金投資體驗的改善讓越來越多投資者願意持有基金產品。

過去,市場波動幅度相對較大,投資者在購買公募基金的時候也面臨較大的波動性,因此投資體驗比較差。而這兩年明顯的變化在於,隨着市場更加規範透明、上市公司質量的大幅提升以及註冊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市場整體波動性在降低,從而基金業績的穩定性也更好,爲投資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此外,公募基金作爲專業投資者,在過去市場規範性較低、投機性相對較強的市場,不利於專業能力發揮。但隨着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註冊制實施,專業投研能力的重要性得以彰顯。

除此之外,基金行業過去的積累也讓其在機遇面前厚積薄發。

擁有24年資產管理行業經驗的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在直播中表示,當前A股投研越來越講求團隊作戰,投資與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時間。

“行業走到今天,靠一個人是不可能把這麼大的錢管好的,靠的是一羣人。所以每個基金公司之間的業績競爭,其實也是團隊整體協作的效果。”竇玉明說道。他表示,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說,首先需要培養一支合格的研究員與基金經理隊伍,根據經驗,培養一名合格的研究員需要10年起步,培養一位合格的基金經理更是需要15年以上。同時,優秀的投研團隊還需要正確投資理念的指導、標準的投資流程、完善的IT系統以及能夠切實提升效率的優秀企業文化。

爆款基金從“野戰派”轉到“學院派”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爆款基”及明星基金經理成爲市場的焦點。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表示,當前明星基金經理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實際上離不開團隊的支持。“要買50只股票,可能就得研究500只股票。一個人研究20-50只股票是相對合適的量,如果需要研究500只股票,則需要至少10到20個研究員才能做到。現在有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達到三四百億元,一個人很難完成這麼大的工作,特別需要團隊的支持。”

竇玉明認爲,與過去相比,現在對於最優秀的基金經理的要求正發生變化。過去市場存在着信息不對稱、市場波動大等問題,因此過去有些基金經理靠短線與天賦就能做得不錯。而當前A股股票數量超過4100只,很難再誕生全能型選手,因此現在優秀的基金經理更加聚焦,每個人做某一方面的“專才”,並與團隊相互配合。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對基金經理的要求也發生了變遷:過去強調“單兵作戰”的能力,現在強調“團體總和作戰”的能力;過去需要“全才”,現在更需要“專才”;過去基金經理更多是在市場上練出來的“野戰派”,而現在則逐漸讓位於受過研究培訓的“學院派”或“研究派”;過去有的基金經理靠天賦,強調投資的藝術性,如今則越來越強調投資的科學性。

個人買基金要掌握這個訣竅

“炒股不如買基”在今年又一次得到了驗證。儘管基金漲幅可能跑不贏今年翻了好幾倍的大牛股,但無論是勝率還是平均收益率,基民的賺錢效應都明顯要高出股民許多。

有數據顯示,今年股票平均收益22%,股票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數近40%,但剔除年內上市次新股後的3700餘隻股票的漲幅中位數僅3%。

對於如何挑選基金產品,海通證券金融產品首席分析師倪韻婷表示,可以優選來自頭部基金公司的產品,原因在於明星頭部基金公司的投研實力,能夠支持基金經理及產品獲得可持續的業績。

倪韻婷表示:“任何基金經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一定有其不適合的市場環境。但是大平臺的基金經理,可以藉助整個研究團隊的實力,儘可能彌補自身的短板。因此,我們會發現,長期來看一些優秀基金公司的業績是很穩定的,對於投資者來說,買入這樣的產品也不需要頻繁做擇時。”

此外,對於“基金賺錢,基民卻沒有那麼賺錢”的怪圈,倪韻婷提示基民,擇時的難度很高,許多買方機構尤其是大險資很少做擇時。

她建議,個人投資者如果想要擇時,可以採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按照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將資產在權益和固收方面的配置進行配比,比如40%放在權益類,60%放在固收。隨着權益市場的上漲,權益資產的佔比會抬升,漲到一個預設值就可以考慮減倉。不過,她也提到,這種擇時是非常大波段的擇時,從整個公募發展歷史來看,真正意義上擇時能夠提供很大正收益的時間很少,比如2008年與2018年。多數時候擇時是無效的。

編輯:朱茵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