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炎、黃二帝聯手,終於大敗了蚩尤,自此開啓了華夏文明。

關於這一戰役,官家正史亦或是民間的個人著書,都有記述。不過,蚩尤卻是多了一些神話色彩,包括其中的“蚩尤之旗”。

先來看看齊恆公和管子的一段對話。

齊恆公的問題很現實,他想知道如何理財。都知道,管仲不僅有治國之才,還是一個理財高手。於是,管仲開始用古人的事例來闡述其中的道理,題談到了“黃帝”。

黃帝曾問伯高:“吾欲陶天下而以爲一家,爲之有道乎?”意思就是:我想整合這個天下,有什麼辦法嗎?伯高是誰?按照史料的解釋,他是黃帝的大臣,是傳說中上古經脈之學的醫家,也有說是醫官名。伯高就建議了一個辦法:將各礦山標記爲“國有”,然後除去其它的“武裝力量”,便可整合天下了。

黃帝聽後照做,將發現的礦山都做了標記。只是,黃帝前腳剛做完,後腳礦山就被蚩尤接管了。與此同時,蚩尤還利用這些資源,製造出了很多兵器,如:劍、鎧、矛和戟。而後,蚩尤和許多諸侯國(部落)發生了兼併戰爭,惹得天下衆怒,《管子·地數》中有“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最終,戰爭全面爆發了。

其實,管仲本是想通過事例來說明“國家財政”和“國家實力”的關係,但是,“一不小心”卻說到了一個上古戰爭。從管仲的角度來看,蚩尤和那時諸侯國的國君差不多,而且,他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那就是:兵器。

根據這段表述,蚩尤還採取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當某個礦山被發現時,他不僅直接去接管,還靠着先進的武器,發動了不少戰爭,最終,引起衆怒被討伐。看來,蚩尤所在的部落(民族)也許就是最早使用冷兵器的。

對於這一點,《呂氏春秋卷七·孟秋紀·蕩兵》中說的很是肯定:“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可見,蚩尤作戰靠的就是器械而非兵力。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蚩尤之前,大家用的都是“樹木”做的兵器。

那麼,爲何後來的史籍中又補充了“蚩尤之旗”呢,難道這也是很厲害的一件兵器?

後人再讀那段戰役的故事時,滿滿的都是神話色彩。除此之外,《山海經》在其《大荒東經》和《大荒北經》中分別提及:“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而且,對蚩尤的刻畫更是“兇猛”:獸身人語,銅頭鐵額。

那麼,“蚩尤之旗”究竟是什麼呢?

在《史記》中,就明確指出,“蚩尤之旗”和某種天文現象有關聯,“類彗而後曲”,古代以爲星出主有徵伐之事。我國有很長時間的“慧異”觀測史,這在甲骨卜辭中有記載。所以,可以做個大膽推測:某次蚩尤發起兼併戰爭時,正好發生“彗星”現象,而那場戰爭蚩尤又獲勝了。

要知道,在對很多天象都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年代,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彗星”現象就是某個大事件的“徵兆”。

之後,對“蚩尤之旗”描述最爲詳細的,當屬唐代的一部軍事著作《太白陰經》,從顏色、尺寸、形狀,描述的相當有想象力:“雲氣一道......或長氣純如赤而委曲......”最後的結論是:“皆謂之蚩尤旗見,兵大起。”

也許,在兵家看來,當年蚩尤能取得無數戰役的勝利,定是得了這“蚩尤旗”的神助。而這“旗”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戰爭”的象徵。在後人看來,這不過就是冷兵器和木頭棒子的對決,孰勝孰敗,根本不用想了。

不過,蚩尤最後還是敗了。

史籍上說,黃帝得了天助,很多“神獸”助戰,蚩尤不敵。可能有人會覺得可惜,照理說,蚩尤如此精通冶煉技術,怎麼就敗給了武力相對弱勢的“部落”呢?

其實,讓動物做“戰士”,在南部某些國家的歷史中一直都有記載。甚至於,當年戰無不勝的蒙古兵,都被南方的大象給鎮住了。

華夏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上古時代和現在相比,對資源“佔有”的理念應該是沒有任何差異的,都是勝者爲王。自然,各種戰爭也在不斷上演,尤其是在冷兵器出現後,更會加劇矛盾。至於爲何後來的一些書籍中,會將當年的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描述得如“怪獸”一般,這大概和華夏文化中的“成王敗寇”理念有關。

雖然,官家史籍的記載更多偏於炎、黃二帝,不過,看民間一些地區對蚩尤的“膜拜”,足見這位“戰神”當年的叱吒神勇。以至於,連上天都爲之嘆服,天降異象,出現了彗星。

參考資料:

【《史記·五帝本紀》、《管子·地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