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幹,寧夷州突厥人,居營州柳城,其貌不揚,懂六蕃語。與安祿山爲同鄉裏。天寶初年,累功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從安祿山討契丹,表任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祿山任爲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有兵八萬人。及安慶緒殺祿山自立爲帝,他爲唐師所敗,退保鄴城,降唐,封歸義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肅宗恐其再反,計謀殺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大聖周王,年號應天。後進兵解安慶緒鄴城(今河南安陽)之圍,殺慶緒,還范陽,稱帝,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與部將謀殺。

安史之亂,大唐王朝永遠的傷痛,安祿山、史思明的起兵造反給大唐王朝的老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這兩個梟雄最後都被兒子殺死,當時安祿山死了以後,史思明在處死安慶緒的時候,爲什麼不提防自己的兒子?

史思明原名叫做“幹”,因爲抓了一個敵人的重要謀臣,被唐玄宗賜名史思明。大唐王朝對他也很好,但是他恩將仇報,和安祿山一起叛唐,也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史思明在殺死安慶緒後,成爲新的叛軍首領,他也不是李光弼、郭子儀的對手,只是唐軍統帥之間不協調,被他鑽了空子,打了一些勝仗。在陝州附近史思明和唐軍交戰,他命令自己的兒子一個月內把城牆建好,否則軍法處置。史朝義不敢大意,日夜趕工,終於建成了,他想,父皇一定會表揚自己,結果史思明故意找茬,說沒有上泥,把史朝義大罵一頓。

史朝義非常害怕,他的部下也擔心受到株連,史朝義想着父親的話:“朝下陝,夕斬是賊。”於是他決定先下手爲強,當天夜裏,史思明被部下抓起來,最後處死。

其實父子之間感情不好的大有人在,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如此,不分青紅皁白就把三皇子廢爲庶人並處死,安祿山、史思明也不是什麼好人?他們三個都不值得同情,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什麼是英雄?社稷爲重君爲輕,以拯救天下爲己任,處處考慮老百姓的利益,讓鄉親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盛世的好日子。安史之亂的爆發,李隆基肯定是第一責任人,野心家安祿山、史思明是投機者,當然他們的結局都很慘,也算是善惡終有報!

《新唐書》:祿山、思明興夷奴餓殍,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賊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然生民厄會,必假手於人者,故二賊暴興而亟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