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漢高祖,但是我們現代人回讀漢朝那段歷史,首先讓我們想起或者已經掛在嘴邊的是蕭何、韓信、樊噲等等這些歷史人物。估計劉邦他自己也沒想到,有人說漢朝的“組織架構”是蕭何一點點搭建出來的,也有人說沒有韓信、樊噲等武將,能有400多年的漢朝?當然也有史學研究者說蕭何或許是開創400年漢朝基業承上啓下式的關鍵性人物。但是他是否真能神乎其神、預見未來,還要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

說到蕭何,給我的感覺,一直以來都是那種文儒的形象。既沒有劉邦身上純天然的痞性,也沒有樊噲的急脾氣,更沒有韓信的孤傲。永遠是那種謙遜、不驕不躁、謹慎行事的性格,這種人放在現代社會,也許發展不好就是一介貧儒。

但是在當時伐暴秦那樣的動亂年代,這種人也許就是總能在危急時刻穩定軍心的那一位。蕭何從小愛讀書,學習比較好,早年入仕做官,擔任沛縣吏掾,這個工作在當時也就是個縣級小官。但是蕭何本人卻很敬業,對待百姓如同手足。

廉政、親民是沛縣百姓對蕭何做官口碑的讚賞。像這樣容易親近的人,自然也就很快和劉邦等人打成一片,交爲好友。估計日後連他也沒想到,自己謹慎的性格,竟然會輔佐劉邦起義抗秦併成就一番大業。不過他也有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能”,並依靠“專業技能”爲漢朝效力。

在漢家軍攻克咸陽後,他發奮研究秦國所有的律令、圖書,詳細瞭解了當時地理優勢和人口情況,以備日後更好地制定漢朝新政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後在楚漢之爭中,鞏固漢家軍的後方,及時輸送糧草、培訓士兵,讓漢家軍無後顧之憂,全力進攻楚軍。漢朝建立後,開始擔任相國,是劉邦開國功臣裏位列第一,這個第一或許是劉邦在起義初期,歷經種種磨難後,發自內心的感慨:“無蕭大人,便無我劉季也”。蕭何不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摘用秦國六法,制定《九章律法》,還幫助劉邦消滅了有潛在隱患的那些異姓諸侯王。

但是“金無完石,人無完人”,在他忠心於劉邦的背後,卻背信棄義他曾經的好兄弟韓信,親自把兄弟送到了“斷頭臺”,後期有些爲政者說:“做朝爲官者,忠義不能兩全”。這或許也是古人的一種自圓其說。後來蕭何自污名節,假意以“十分貪財”視人,大家都不是很理解,蕭大人怎麼會變得貪得無厭?但是也許只有蕭何自己明白,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劉邦對他的殺心。只有他的貪心才能消除在劉邦腦子裏想像的那些野心。

哎,做人難,做官更難。稍有不慎,滿盤皆輸。但正因爲蕭何的這種自省、低調和對未來目標發展的調整,纔會繼續爲漢朝效力,以至最後繼續輔佐劉邦的後代漢惠帝。

蕭何的人物經歷也許是生活中、工作中的那一個你和那一個我,無論我們自身發展的好還是不好,都要有清晰的自省和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時刻保持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切勿過於自信、過於看好未來。

要以一種”悲觀看待變化,樂觀接受變化”的心態去面對未來世界中隨時可能到來的大喜大悲。

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被固執己見、孤注一擲的決定而毀掉自己。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