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歷史正劇向來是國產劇的重要分支。遺憾的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這樣的爆款已經缺席熒幕太久了。是市場不靈了嗎?還是觀衆不愛了?箇中緣由,值得深思。大秦帝國系列劇自首播至完結,歷時11年。這在近幾年的國產市場實屬罕見。那麼,這個大IP如何堅守初心?11年發展歷經怎樣的市場和播出環境?《大秦賦》熱度、收視一騎絕塵,口碑卻高開低走,爲歷史正劇的創作提供了哪些經驗和教訓?

收視熱度高,口碑卻遭遇過山車?

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拉開帷幕,到2013年的《大秦帝國之縱橫》、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再到2020年的《大秦賦》,大秦帝國系列劇通過恢弘壯麗的氣勢、波瀾壯闊的基調,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過程。

但豆瓣評分只能佐證劇集口碑,而收視率和熱度則代表着度量衡的另一端。其中,收視率取決於劇集的亮點。亮點越多,吸引力越強;熱度則取決於話題量和討論度,以及能否引發觀衆情感共鳴。從這兩個維度看,《大秦賦》無疑是佼佼者。這部劇收視率在同檔期劇集中排名前二。從網絡播放指數來看,《大秦賦》熱度遙遙領先於其他劇集。

綜合豆瓣評分、參評人數、收視和熱度來看,《大秦賦》在小圈層內引發了不少爭議和不滿,失去了部分垂直受衆。但相比前三部,它的“破圈”滲透力度更強,擁有了更寬廣的受衆羣,也贏得了更多年輕觀衆的喜愛。可以說,《大秦賦》的優勢和短板同樣明顯。這部劇是西安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原作者孫皓暉終止合作關係,自己組建團隊打磨的原創劇本。雖與前三部不是“同根生”,但內容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首先,劇集延續了前三部的正劇風格和史詩格調,描繪了秦始皇嬴政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基本做到了尊重史實,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其次,服化道走心,精益求精的士兵着裝、髮髻和武器,被譽爲“在逃兵馬俑”。第四,宏大的戰爭場面,一掃穿越劇、架空劇五毛特效的“塑料感”。最後,演員演技出彩,張魯一、段奕宏等主配角演員在V榜的排名十分靠前,憑藉嬴政、呂不韋人氣大漲。

開播後口碑下滑主要是因爲:一,張魯一的“跨年齡”表演部分觀衆並不買賬,40歲的張魯一出演13歲的少年嬴政缺少“說服力”,但後期他憑藉演技逆風翻盤。二,部分熱衷男人戲、權謀戲的觀衆被宮廷鬥爭和女兒情長勸退。三,一些細節存在情節拉胯,臺詞不考究,例如,嬴政對着呂不韋的那句“浪跡天涯”曾引發全網羣嘲。

值得一提的是,演員與角色短暫的不適配、部分細節拉後腿對於《大秦賦》來說,是瑕不掩瑜的。這部劇增加女性角色和情感戲篇幅,或許是出於市場方面的考量:其一,得女性觀衆者得天下。從瑪麗蘇劇到大女主戲再到耽美戲,無不是牢牢抓住了女性觀衆的心,趙姬和華陽夫人的精彩博弈、嬴政愛上楚女羋華類似橋段,可能是《大秦賦》試圖討好女性觀衆的一種嘗試?其二,流量爲王的時代,沒有CP線的嚴肅正劇很難贏得話題和口碑。

市場變幻莫測下,大秦帝國IP的變與不變

從體量上看,《大秦帝國之裂變》公映版28集,完整版51集;《大秦帝國之縱橫》央視版43集, DVD版51集;《大秦帝國之崛起》央視版34集,網絡版40集;《大秦賦》卻長達78集。劇集播前半段一直在講述嬴政收回王權,快到最後了纔開始搞事業,這樣的敘事編排,對於資深“秦粉”、深度劇迷渴望看到秦王掃六合、秦始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等情節有一定“脫節”,劇情和受衆期待不符合,引發了討論。

從出品公司來看,大秦帝國系列劇11年的成長史,也映射出傳統衛視的沒落和視頻網站的崛起,是視頻網站從研發到製作,涉足整個內容產業鏈的寫照。“裂變”由陝西國風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首播打響品牌之後,“縱橫”集結了多家公司參與創作,不乏央視與地方電視臺。“崛起”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這家公司是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最強後盾。如今播出的《大秦賦》,騰訊亦成爲其出品方。視頻網站入局影視創作,增強了影視創作的商業屬性,疏通了產業鏈條的諸多環節,但也轉移了話語權重心。

與此同時,播出平臺從一劇四星到全網開花,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排播也折射了市場環境的變化。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錯失央視,在陝西、東南、河南、河北衛視同步首播。2015年之前,國內一直沿用“4+x”模式,即4家左右的衛視頻道聯合若干地面頻道,打造成買劇聯盟,共同分擔購劇成本,同時首輪播放。這樣的購劇模式,爲電視臺節省了成本。《大秦帝國之縱橫》於2013年在央一播出後,“裂變”在第二年登上了央視。從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到2020年的《大秦賦》,其播出模式無非是央視+視頻網站,值得一提的是,《大秦賦》還在中國臺灣地區的Litv上線了。

不止播出平臺“與時俱進”,大秦帝國系列劇的內容團隊同樣“穩中有變”。只有第一部“裂變”由原著作者孫皓暉擔綱編劇,第二、三部由張建偉擔任,他也曾操刀過《走向共和》《朱元璋與沈萬三》《錦衣衛》《努爾哈赤》《天下普洱》等劇。第四部《大秦賦》是原創劇本,並非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的延續,所以在編劇一欄集結了5位選手。導演方面,第一部由黃健中、延藝,其中延藝也參與到了《大秦賦》的創作,而“縱橫”和“崛起”均由丁黑導演執導。他的代表作有《玉觀音》《那年花開月正圓》《親愛的自己》等等。

立足當下,歷史正劇如何奮力前行?

歷史正劇曾有過輝煌的發展高峯,誕生了《武則天》《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成吉思汗》《天下糧倉》《走向共和》《貞觀之治》等經典。曾經的央視,幾乎每年都要推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歷史正劇。那麼,歷史正劇是何時開始遇冷的呢?大概是2007年前後,這時期的《大明王朝1566》《貞觀長歌》《臥薪嚐膽》《大秦帝國之裂變》等收視率遭遇滑鐵盧,標誌着歷史正劇的沒落。

隨後,電視劇市場被仙俠劇、宮鬥劇、玄幻劇、偶像劇輪番收割,嚴肅的歷史正劇逐漸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網感”和娛樂性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穿着偶像劇外衣的宮廷劇:或是架空歷史,突出權謀;或是模糊人物,戲說歷史;或是歷史外衣,言情內核。在三種類型並駕齊驅的垂直下發展軌跡之下,如何突破傳統視角、以差異化內容突破傳統歷史正劇壁壘,贏得各年齡段受衆,成爲困擾不少創作者的難題。《大秦賦》融入宮廷鬥爭、兒女情長等元素,能看出製片方在商業化上的創新嘗試,但最終效果卻吐槽與褒獎齊飛,認可與否定並存,雖然拓寬了受衆,卻陷入了口碑流失的窘境。

從政策層面來看,在史上最嚴古裝令出臺後,讓歷史正劇雪上加霜。古裝正劇從籌備、立項到審查、播出,每一環都面臨着嚴峻考驗,《大宋宮詞》《長安天下》《江山紀》《曹操》等多部古裝正劇都在“待播庫”。在不斷遭遇“延播”窘境,檔期變幻莫測的態勢下,危機重重的歷史正劇能播出,即勝利。

歷史正劇命途多舛,不止表現在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同時面臨市場和政策雙重風險。更體現在資本和受衆層面。首先來看前者,資本傾向於投資回報率高的領域,比如前兩年扎堆的“大IP+小鮮肉”,而歷史正劇內容體量大、製作規模大、劇本要求高,這就要求製片方投入更多成本。爲了拓寬市場,《大秦賦》採用現代文爲主的臺詞設計。這樣的做法,有人認爲古香古色的風韻,但也有人覺得,更貼合市場本身以及受衆需求——向商業化做出妥協,是冒險之舉。倘若不嘗試,很可能像前三部那樣曲高和寡、陽春白雪。最終,高開高走的收視率與熱度也佐證了歷史正劇商業化的可行性。

從受衆層面來看,歷史正劇的受衆是否正在流失?這似乎是個僞命題,但不得不承認,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觀衆羣體的愈發年輕化、圈層化。隨着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短平快”的“爽劇”無疑更容易擊中觀衆嗨點。而需要沉下心來認真追劇的歷史正劇有一定受衆壁壘。講好歷史故事,藉助不斷髮酵的話題打破圈層壁壘,《大秦賦》劇情向話題、演員向話題、角色向話題、製作向話題……花式登上微博熱搜,“收割”流量。這也說明,跳出劇集本身,瞄準多維角度,成爲行走的“文化符號”,是多維破圈的關鍵所在。

最後,從大秦帝國系列劇11年的發展征程,我們不難發現,歷史正劇雖然在數量上銳減,但在質量上卻日益進步,無論是過硬的製作班底還是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對歷史的精準還原等方面都做到了日臻完善。正是不斷提質增效的精品,讓觀衆在大浪淘沙中,審美能力大幅提升,對歷史正劇的品質、藝術性和思想性越來越挑剔。當歷史正劇與觀衆審美彎道相遇,包括歷史正劇在內以品質爲賣點的小衆劇,都將迎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