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評選中國最有文化的城市,全國人民可能要打起來了。因爲中國的文化名城太多,北京、南京、西安、成都、杭州、洛陽、開封......哪一座不是幾千年的文脈積澱。

但如果要說最有文化的河流,可能入選者寥寥。

首屈一指的應該是“龍藏浦”秦淮河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這裏素爲“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爲“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從體量上看,秦淮河沒有長江主幹的洶湧曲折,也沒有黃河的壯闊波瀾,她只不過是一條毛細血管一般的長江支流,長度不過110公里,最寬處不足130米,卻擁有讓人意想不到的能量。

遠在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

相傳楚威王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爲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爲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爲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爲“秦淮”。

東吳以來,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六朝時成爲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爲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天下。

隋唐時期,秦淮河漸趨衰落,一度冷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代開始成爲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明末清初,秦淮八豔的事蹟更是膾炙人口。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佔清代狀元總數的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串聯中華文脈的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爲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大運河沿岸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在潛移默化地彼此影響,2500年來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形成底蘊深厚、獨具一格的運河文化帶。

大運河文化帶涉及京津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六重區域文化,而且這種多重區域文化並不是雜亂堆砌,而是多元中有統一,貫通着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在歷史的煙波中走向融合,成爲整體文化的一部分。

從歷史視野看,大運河包容開放,通江達海,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往來架設了便利的橋樑,其“北接長城文化帶,西挽陸上絲綢之路,東聯海上絲綢之路”,將平原、草原、沙漠、絲綢之路聯繫成一個環狀,形成了一個連綿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通道,運河文化本身的歷時演變與附着其上的文化脈絡編織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網絡。這條文化線路勾連起中華民族自我與世界的交流,鑑真東渡、玄奘西行、馬可波羅遊記中的繁華盛景等等,是一條聯通世界的文化廊道和重要的中華文明載體。

相關文章